|
|
|
|
2012-03-11 第16版:书画艺术
| 大 | | 中 | | 小 |
|
|
国画绘画必备知识之九 |
|
|
作者: 来源:今安康 字数:1257 |
|
|
|
常州画派 亦称“毗陵画派”、“武进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毗陵、武进皆为江苏常州的古地名。始于北宋居宁,南宋於青言,元代於务道,明代孙龙,清代唐于光、恽寿平等,皆属之。祖述徐崇嗣、赵昌的没骨法,以草虫、花卉写生为胜。居宁画迹不复可见,据梅尧臣(1002一1060)诗:“宁公实神授,坐使群辈伏。”居宁草虫似属禅林墨戏一路。孙龙受其影响。於氏祖孙画迹亦失传,日本知恩院藏有南宋於子明《莲花图》对幅,钤有“毗陵於子”印,或即於青言之作。恽寿平与唐于光实源出於氏。恽寿平尝言:“余与唐匹士(于光之号)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殆难取则。”恽、唐花卉写生,多空灵之感,是徐崇嗣没骨法的继承者,世称“恽派”,对后世影响甚大。 画谱 中国画的图录或画法图解。北宋宣和中有《宜和画谱》,原为宋徽宗内廷所藏的历代名画著录,下载图画。但“画谱”之名都本此。南宋宋伯仁编的《梅花喜神谱》是从花的蓓蕾到凋落的梅花图录。明清以来木刻画谱大都不出以上两类。如图录有《历代名公画谱》、《晚笑堂画传》、《唐诗画谱》、《诗余堂谱》、《十竹斋画谱》等,画法图解有《图绘宗彝》、《高松竹谱》、《雪湖梅谱》《芥子园画传》等。尚有画学论著而名画谱者,如托名为明代唐寅所撰的《唐六如画谱》、清康熙间所编的《佩文斋书画谱》、原济(石涛)所著的《画谱》(即《苦爪和尚画语录》)等,亦往往冠以《画谱》之名。 装潢 即“装裱”。古代书画用潢纸(用黄蘖汁染的纸)装袜,故名。《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秘书省有装潢匠十人。”也有将“潢”作水池解,因为书画边缘镶饰绫锦,其本身如被圈围的水池,故名。《通雅·器用》:“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即‘表背’也。”参见“装裱”。 装裱 裱,作“表”。也称“装潢”、“装池”、“装治”、“装背“、“装褫”、“潢治”。中国裱背和装饰书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东晋安帝隆安、元兴(397一404)间,技艺渐趋成熟。宋武帝时徐爱,明帝时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本伯编次图书,装背为妙。梁武帝命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等“对前朝图书”又加“装护”。《新唐书·艺》序谓初唐贞观间,重视装裱:“列经、史、子、集四库,其本有正有副,轴带帙签皆异色以别之。”宋代装裱益臻精妙,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说:“四库装轴之法,极其瑰致。”明清以来装裱技艺有所改进。大抵所裱之件,用纸覆托背面,挂轴加镶绫、绢或纸的天地头和边框,手卷外有包皮,前有引首,中有隔水,后有拖尾,并各安装轴杆;册页并镶边框,前后有副页,上下加板面。书画。碑帖一经装裱,益增艺术效果,便于观赏和收藏,残破之物还能修补完整。明代周嘉胄《装潢志》及清周二学《赏延素心录》,均为论述装裱的专著。 装 池见“装潢”、“装裱”。 裱褙 亦作“表背”、“装背”。即“装裱”。明周嘉胄《装潢志.裱背十三科》:“《辍耕录》云‘画有十三科’,表背亦有十三科。” (香雪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