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9-25 第08版:河南社会工作
| 大 | | 中 | | 小 |
|
|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荆锐
通讯员侯明超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000 |
|
|
|
“原来裴李岗文化里藏着咱们郑州最早的农耕智慧,这宣讲听得我心里特别自豪!”刚听完“文明探源”社区宣讲的郑州经开区明湖办事处远大社区居民张阿姨,拉着宣讲团成员追问本土文化故事。近年来,郑州经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文明探源我来说”品牌为抓手,通过宣讲、非遗体验、馆社联动等形式,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 把文化故事讲到心坎里 依托省、市新时代宣讲师资源,郑州经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文明探源宣讲团”,邀请历史系教授、博物馆讲师等,以每周一场的频率走进学校、企业、机关和社区开展宣讲,3月以来,已开展宣讲13场,惠及近2000人次。 宣讲内容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制”:面对企业职工,聚焦中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走进校园,通过还原中华文明历程和互动问答激发学生兴趣;针对辖区群众,则结合老郑州记忆,讲述从裴李岗文化到现代农业的传承,引发共鸣。“了解了先辈的智慧如何代代相传,我内心涌动起强烈的使命感。”暑期大学生志愿者孙逸文在听完宣讲后,主动加入宣讲团,从听众转变为传播者。 用指尖触摸历史温度 “蘸墨要匀,拓纸时力道得轻,这样纹饰才能清晰。”在社区非遗课堂上,非遗传承人冯万鹏手把手教青少年拓印汉画像砖。该中心联合郑州市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打造的“金石传拓非遗传承保护”项目,以“技艺展示+动手体验”模式,吸引了200余名群众参与。 志愿者全程辅助,既帮助残疾人朋友掌握技艺,也让非遗得以传承。“亲手触摸拓片,就像打开了历史的‘时光机’。”一位参与活动者将自己的作品装裱留念。这种“助残+传承”的模式,让非遗既有温度又有活力。 小厨房里见大文明 “这口汉代陶灶,藏着饮食文化的密码!”在郑州大信厨房博物馆,讲解员向居民介绍。该中心与博物馆共建“以启宣思”项目,以小厨房见大文明为切口,推出文物里的衣食住行主题宣教。2024年以来,该项目接待参观94批次,并通过30场沉浸式社会教育、10次社区流动宣教,覆盖群众超1万人次。配套的文物修复体验活动也备受欢迎,居民通过拼图还原陶器碎片,深化保护意识。“拼好的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也懂了文物保护的不易。”居民刘大爷说。 “我们将持续深化每周一场历史文化宣讲机制,整合博物馆、非遗工坊等资源,推出更多沉浸式课堂。”该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文明探源”主题教育活动更广泛地进校园、社区、企业,引导更多人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