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9-25
2025-09-25 第05版:天平专版 大 |  中 |  小 

融情化家事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岳明通讯员朱小月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676
  “崔庭长,多亏了您,不然俺娘仨这个结怕是一辈子都解不开了……”近日,年过八旬的黄老太眼含热泪,紧紧握着郑州航空港区法院大马法庭庭长崔亚东的手道谢。
    这场风波始于春节。黄老太的大儿子在家务农,常年照料母亲;三儿子在外打工,定期寄钱补贴。亲戚拜年送来特产,老人因思念难得回来的三儿子,便多留了一份给他。这片慈母心肠,却深深刺痛了守在身边默默付出的大儿子。他认为母亲无视自己的辛苦,偏爱弟弟,积怨爆发。三儿子得知后前去理论,撂下狠话,导致大儿子心寒,断绝了与母亲的往来。
    今年9月,黄老太将大儿子诉至法院,要求其继续履行赡养义务。庭审当日,一家人情绪失控,庭审陷入僵局。
    崔亚东意识到,矛盾根源并非金钱,一纸判决可能无法弥补亲情裂痕。他决定暂缓庭审,深入村里调查。他走访后发现,所谓的偏心实则是母亲对远方儿子的牵挂,而大儿子渴望的是付出能得到母亲的认可,矛盾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沟通。
    于是,崔亚东联合村干部,分头开展背对背调解。村干部劝解黄老太:“三儿子寄钱是孝心,大儿子奉粥也是孝心呀,不能寒了老大的心。”老人听后幡然悔悟。崔亚东则融法于理,对兄弟二人说:“赡养是义务。老大是母亲最坚实的依靠,老三寄钱也是尽孝。要多理解沟通,让老人安度晚年。”一席话说得兄弟二人红了眼眶。
    最终,一家人敞开心扉。大儿子道歉并承诺继续悉心照料,三儿子主动提出多贴补金钱,常回家看看。一家人共同签订了赡养协议。
    该案的调解,是该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写照。法官精准把握家庭情感逻辑,联动基层,融情于理,不仅解决了赡养之诉,还修复了亲情,以司法温度守护了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