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9-18 第08版:河南社会工作
| 大 | | 中 | | 小 |
|
|
“汝意湾”暖心驿站传递城市善意 |
|
|
作者: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427 |
|
|
|
□河南法治报记者荆锐通讯员王利芳 “以前送外卖想喝口水都得绕远路,现在‘汝意湾’就在路边,我们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还能在这给手机充电,方便得很!”9月16日中午,在汝州市标游园附近的“汝意湾”暖新驿站里,外卖员王师傅一边用微波炉加热午饭,一边对河南法治报记者说。这一幕,正是汝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的生动缩影。 量身定制暖心服务 在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犹如城市的“毛细血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何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汝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从打造品牌起步,让“汝意湾”暖新驿站成为传递城市善意、温暖劳动者心灵的首张名片。 “给暖新驿站取名‘汝意湾’,我们花了不少心思。”汝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团队面向有关部门、商户及新就业群体代表,最初征集了36个名称,经过多轮讨论、筛选才最终敲定“汝意湾”这个名字,“‘汝’呼应汝州,有地域亲切感;‘意’取‘如你所愿’之意,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这里的暖心服务都是为新就业群体量身定制的。” 记者在驿站内看到,墙上“汝意湾”的形象徽标格外引人注目:橙色线条勾勒出房屋轮廓,像张开的臂膀,直观传递出“歇脚之家”的定位。“这个徽标是从50多个备选方案里挑出来的,前后改了8版,还征集了新就业群体的建议。”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回忆。 打造15分钟服务圈 服务的温度,始于对新就业群体需求的精准把握。“一开始我们走了弯路,以为建了驿站就行,后来才发现如果摸不透大家的真正诉求,驿站就是‘空架子’。”汝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葛延军告诉记者,驿站建设前期,团队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走访80余名快递员、外卖员,最终梳理出“进门难、找路难、休息难、停车难、充电难、就餐难、看护难、维权难”八大核心诉求。 针对这些急难愁盼,团队打出“新建+升级”组合拳:在绿洲广场等重点商圈,新建、改建两个高标准驿站,休息座椅、多接口充电桩等设施一应俱全;对原有的26个户外劳动者驿站和10个友好小区内的设施进行挂牌升级,配备应急药箱等便民物品。如今,38个“汝意湾”暖新驿站分布全城,打造了覆盖新就业群体的15分钟服务圈。 外卖员张大姐拿起驿站的应急药箱说:“这里面创可贴、感冒药都有,上次同事骑车摔了,就是在这儿取的创可贴。”驿站内,饮水机、微波炉等设施摆放整齐,墙上还贴着“汝意湾”的全城分布图,标注着各驿站的特色服务。 全方位保障劳动者权益 为了让服务更全面,汝州市以政务服务平台为纽带,推动资源整合与多方联动,让“汝意湾”从单一休息站点升级为集服务、维权、发展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每个驿站里都贴着服务二维码,快递员、外卖员扫码就能享受法律援助等服务。快递员刘师傅说,上个月他因工资问题与公司起矛盾,就是通过二维码联系律师、预约调解解决的。 辖区工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定期在驿站举办“圆桌恳谈会”。“上次我们反映了电动自行车停车难问题,驿站周边很快就新增了骑手专用停车位。”刘师傅感慨,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使得他们的声音能够及时被听到。此外,汝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开展了“党建+行业调解”专项行动,精准预防、高效化解劳动争议,全方位保障劳动者权益。 夕阳西下,外卖员王师傅送完最后一单,来到“汝意湾”里歇息。他说:“跑了一天累坏了,来驿站喝口热水、歇一会儿,舒服多了!”这一个个小驿站,温暖了新就业群体的心房,更提升了汝州的城市文明底色,书写着基层治理赋能民生的生动篇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