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9-18 第05版:新征程,我是主角系列报道
| 大 | | 中 | | 小 |
|
我是法官 |
“烛光”如炉火给人温暖 |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路梦蝶实习生王若冰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822 |
|
|
|
在泌阳县法院泌水法庭,大家总是把庭长朱光的名字与“烛光”连在一起。工作笔记摊在案头,扉页那句“办的是案子,解的是心结”的字迹,已被印上了岁月的痕迹。桌角的卷宗堆得很高,最上面那本卷宗的封皮上,贴着浅粉色便签:“李某夫妇可能带孩子来,调解室备些小糖果。”“王某的经济纠纷案件,本周四进行调解。” 朱光扎根基层法院已经13个春秋,所办的案件总围绕着两个主题:一是屋檐下的家长里短,二是田埂上的菌香瓜甜。她常说:“‘烛光’不用照得太远,能把当事人这颗心照亮就够了。” 法官故事 走进朱光的办公室,最打眼的是桌上那堆“会说话”的卷宗:边角被反复摩挲得发毛,扉页贴着五颜六色的便签。 作为家事纠纷专业法庭庭长,朱光手里的案件总围着“家”字转。“离婚从不是简单的‘切断夫妻关系’。”她经常跟年轻法官说,“真过不下去的夫妻,得依法让他们好聚好散。但多数当事人说的都是气话,这时候就需要有人伸手拉一把。婚姻里的‘病’,有的要下猛药,有的得慢慢调。” 某年冬天,李某和张某踩着薄雪走进法庭。朱光细问得知,两人都是外卖骑手,攒下的钱刚够给老人买药、供孩子上学。李某送外卖时摔了跤,心里委屈,和张某吵了几句就喊着要离婚。 朱光没急着谈案情,先倒了两杯热水:“我知道你们难。冬天骑电动自行车跑单,冷风跟刀子似的刮脸,我家邻居也干这一行,说最怕雨雪天,单子催得紧,路还滑。” 那天的调解室里,没有法条的生硬解读,只有拉家常般的絮叨。朱光听他们讲冬天的寒风,讲孩子第一次考满分时的欢喜,讲二人刚结婚时的温情。三个人围坐聊到华灯初上,李某忽然握住张某的手:“咱不闹了,回家。”这对夫妻,重归于好。 这样的调解,朱光每年要进行上百次。“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她总说,“让双方当事人多说几句心里话,比念十遍法条都管用。”她会请双方当事人父母来劝和,请信任的朋友来聊聊。 朱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香菇产业巡回审判庭负责人。香菇产业是泌阳的经济支柱,种植户在买卖中难免起纠纷。每次接到求助电话,无论多忙,她总会立刻起身,赶往纠纷现场。 前不久,种植户王某在电话里带着哭腔说:“收购商说我香菇质量不行,说我违约,怎么办啊!”朱光刚开完庭,没顾上吃午饭,拎起包就往乡下赶。 香菇交易市场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湿热的空气裹着菌香扑面而来。王某蹲在香菇旁抹眼泪,收购商站在一旁:“合同上写着‘品相合格’,他这货根本不达标!”朱光没急着评判,先蹲下仔细翻看香菇。 “您看!”朱光把香菇举到收购商面前,“合同没写具体标准,咱按行业规矩来,有瑕疵的降价收,没问题的按原价。这样您不亏,也不让他白忙活,行不?” 那天,朱光在市场里待了3个多小时,趁机给种植户上了堂普法课:“签合同时得把香菇品相、收购价格、交货时间等写清楚,拿不准的内容找村里法律顾问把关。” “雇工在香菇棚里摔伤了,我需要赔偿吗?”“因物流公司的失误,香菇坏了,找谁赔?”朱光把种植户提出的问题一一记在本子上,回去后又整理编写香菇产业常见法律问题手册,打印出来适时送给种植户。 “烛光”的光,或许不像烈日那样耀眼,却如寒夜炉火,给人以温暖。它照亮迷茫的心灵,守护稚嫩的童年。朱光用13年的坚守证明:最动人的法治故事,从不在惊天动地的事迹里,而在调解室的促膝长谈中、田间大棚的纠纷化解里、孩子重新绽放的笑脸上。正如朱光在笔记里写的:“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让每一份爱被尊重,每一个家庭被守护,这才是司法最本真的温度。” 对话 记者:审理婚姻家事纠纷案件,您觉得应该关注什么? 朱光:应该关注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婚姻家事纠纷对孩子的心理和生活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法庭在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婚姻家事纠纷时,会更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们的目的就是尽量降低家庭矛盾对孩子未来生活造成的伤害。 记者:您认为处理婚姻家事纠纷的关键是什么? 朱光:办理婚姻家事纠纷案件时,不能把判决结案当成目的,而要真正化解矛盾,要和双方当事人真心交流,让他们心服口服。 记者:法庭准备的“一令一卡一课堂”,起到什么作用呢? 朱光:一令指的是家庭教育指导令。我们对发现的未成年人缺少关爱和教育等问题进行指导,并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疏导。一卡指的是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对家庭教育很有帮助,庭审后或者普法宣传时,我们会发给家长和老师。一课堂就是法官给未成年人及家长上的法治课。我们经常组织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引导家长和老师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提高他们对保护未成年人重要性的认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