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9-16
2025-09-16 第08版:司法行政 大 |  中 |  小 

跨过山海终见光

——回忆我的法考故事回忆我的法考故事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董景娅/整理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3772
    9月13日,2025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客观题考试开考,我省5万余人走上考场。
    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改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简称法考)。8年来,我省累计30万余人报名参考。如今,他们有的穿上“检察蓝”守护公平正义,有的披上法官袍定分止争,还有的扎根普法一线。他们如同法治星火,散落在中原大地的每个角落,共同照亮法治河南建设的壮阔征程。
    每一个法考人的故事,都是践行法治精神、厚植法治理念的动人篇章。今天,让我们聆听那些从法考考场走向法治实践的故事,感受那份对法治信仰的坚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
在法治实践中书写初心答卷
□信阳市司法局羊山新区分局副局长夏立鸿
    转眼间,我投身司法行政工作已7年。3年前,我通过法考。回首那段备考的艰辛历程,再看看如今的工作实践,我感慨万千,对自己肩头的责任和脚下的道路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7年,我有幸成为法治建设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我来说,通过法考不仅是职业身份的一次升级,还是一场对我参与基层法治建设能力的“重塑”。曾经,我凭借经验在工作中摸索前行。如今,我仿佛拥有一盏明灯。
    当下,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基层法治建设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司法行政机关的功能从单一的法律服务,逐渐向综合性法治保障转变。这种转变让我意识到,基层法治建设迫切需要像我这样既懂政策又懂法律、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专业人才。而法考,无疑就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钥匙。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满怀热忱。我将持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站位和理论素养。同时,我会不断深化实践探索,勇于创新工作方法,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理论与实践擦出最耀眼的火花。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愿做一名耕耘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忱,精心服务基层法治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司法行政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让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
□南阳市中级法院四级法官助理江国珍
    2017年,我走进了被称作“末代司考”的国家司法考试考场——这项考试,从2018年起,统一更名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从埋首备考到手握证书,那些藏在时光里的艰辛,多半“不足为外人道”,但某些场景深深烙在了我的心里。考试当天,我所在的考场里,既有头发已染霜色的年长考生,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认真作答;也有人在考完一卷后,默默收拾文具离场,放弃了后续考试。我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感到了“天下第一考”的分量。得知自己顺利通过考试的那一刻,喜悦顺着指尖蔓延。
    投身司法工作后,备考时学到的知识、书本里阐释的内容,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这也让我越发明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设置,是在为每一名法律人筑牢入行的基石。而法律总有跟不上社会发展脚步的时候,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新的疑难复杂问题,现有法条未必能直接给出答案。这时便需要沉下心,结合法律规定,在一次次案件处理中总结经验,用实践推动法律的修订与完善。“学中干”夯实理论根基,“干中学”填补实践空白,两者如同齿轮般咬合转动,让理论与实践在循环中相互滋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法治道路上笃定前行。
胜利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
□漯河市检察院四级检察官助理齐鹏辉
    我的法考故事,若要细说,足以写成一本书。从2014年鼓起勇气备考,却主动放弃,到2022年重拾信心,再到2024年终于得偿所愿,全程满是坎坷。
    2022年,一个“扎心”的现实击中了我:在检察院业务部门,唯独我没通过法考。对于法律监督机关的业务人员来说,没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基础,就像战士上战场少了武器。我从2014年放弃考试的失落中振作起来,开始备战法考。可当时时间紧迫,我猛攻刑法、民法、刑诉法、民诉法4门核心课程后,仓促上了考场。结果毫无意外,我连客观题考试都没通过。这次失利给我敲了警钟:法考无捷径,我必须全力以赴、全面备战。
    2023年,我开启“加速模式”,在工作与生活的缝隙里挤时间学习。那年,我自信地走进考场,顺利通过客观题考试,但主观题考试没过。
    2024年成了我压力最大的一年——如果主观题考试再考不过,客观题考试成绩将作废。我逼着自己提升效率:每天雷打不动挤出6小时复习,近5年真题至少刷3遍,同时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那些日子里,我在“崩溃—整理情绪—重新出发”的循环里反复挣扎,直到生日当天,主观题考试通过的消息传来,我才如释重负。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所有胜利都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
法考砺初心淬炼践使命
□省监狱管理局狱政管理处民警和欢
    作为省监狱管理局狱政管理岗位的民警,回首5年前那段艰辛的备考历程,我愈发坚定地认为,当初的选择与坚持是值得的。
    故事始于偏远的军营。那时,我还是一名现役军人。2020年,习近平法治思想成为我们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授课老师对法治理念的精彩阐释,让我萌生了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想法。同时,我发现身边有战友遇到法律问题时,难以清晰表达诉求。“能否学精法律,真正帮助战友解决实际困难?”这个想法,让我下定决心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在获得部队领导的支持后,我将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备考。非法律专业的我,起初只能凭借朴素的情感去回答问题,错误率一度超过70%。但在部队中树立的“做难事必有所得”的信念,让我咬牙坚持。我渐渐明白,做对题不代表真懂法,唯有学会运用法律,才算真正入门。
    2021年,我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成了战友们的“法律帮手”。2023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备战法考的这段经历,让我养成了法律人的素养: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如今,这些能力成了我胜任工作岗位的“关键法宝”。未来,我将带着法律人的严谨与军人的坚韧,继续服务法治河南建设。
感谢法考的磨砺
□开封市示范区纪工委监察工委审理室工作人员石欣欣
    2018年首次备战法考,我兴冲冲购入一堆学习资料,满怀斗志地开启征程。学习刑法时,我在共同犯罪的“共同正犯”和“间接正犯”处栽了跟头,晦涩的概念让我一头雾水。不甘心的我咬着牙反复钻研,结合大量案例深入学习,终于渐入佳境。后来学公司法,“刺破公司的面纱”这一概念远离生活,我难以理解,硬着头皮啃读许久,才终于豁然开朗。可惜这一年备考仓促,行政法等压根没来得及学,其他学科也有不少知识点没吃透,我最终遗憾落榜。
    吸取教训后,2020年,我稳扎稳打,将所有科目系统学了3遍,成功通过考试。备战法考不仅让我收获了系统的法律知识,还磨炼了我的意志力。我学会了沉下心,在图书馆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也懂得了确立目标后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更重要的是,系统性学习培养了我的法律思维,让我能逻辑清晰地分析、解决问题,变得更理性、更自信。
    如今,作为纪工委监察工委审理室的工作人员,我能准确适用法律为行为定性,面对新规也始终保持钻研的耐心。这一切都要感谢法考的磨砺,更要感谢始终坚持学习的自己。
不负韶华终证世间公允
□漯河市天汇公证处公证员李亚杰
    回忆法考,我印象最深的是山东济南夏天的炎热和伴随着“法考元年”而来的焦虑。
    2018年“法考元年”,我上大三。暑假,济南被热浪包裹,留校备考的我们,书页常被汗水浸得微卷。考试改革的消息也让人焦虑:主观、客观题分开考,题型、通过率成谜。学校只有图书馆有空调,每天5时,同学们便在馆外排起长队,同时争分夺秒地背书。没抢到座位时,我就捧着厚重的民法讲义,在学校逸夫楼走廊里默念法条。暑热未消,疑难又至,我唯有咬牙坚持。
    时光不负有心人,我顺利通过考试。如今,我已从事公证工作6年。多年对法学理论的深入学习和法考的严格选拔,让我的理论根基无比扎实。
    理论终要在实践中变得鲜活。法律条文或许冰冷,但运用法律的人必须有温度。一份公证书背后,可能是一个人的求学轨迹、一对夫妻的婚姻约定、一个家庭的财产传承。作为公证员,我要严守法律底线,更要以人文关怀诠释公平正义。
    备考的煎熬,是对法律人的初次淬炼。优秀的法律人不是只会背法条的“活法典”,而是怀揣法治信仰、具备解决问题智慧的“工程师”。6年的公证实践,不断深化着我对理论的理解,让我真正懂得了“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的深意。
走过法考这座桥
□河南航空港发展投资集团法务李东篱
    2018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决定通过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能力。当时,距当年法考开考仅剩一个月时间。我学的是会计学专业,跨专业考试对我来说挑战很大。最终,我遗憾落榜。
    2019年夏天,我只身来到江苏南京,学习法考课程。在南京,我见到了钟秀勇、刘凤科等老师,生动的课程让我看到了法律充满温情的一面。2019年,我通过了客观题考试,但主观题考试以3分之差失利了。在我心灰意冷之际,我想起了钟秀勇的一句话:“法考是一座桥,要走过去,不要在桥上盖房子。”我重燃信心,边工作边学习。终于,我在2020年通过法考。
    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后,我顺利进入律所实习。一年沉淀期满,我正式开启律师执业生涯。这段时光里,我既在民商事诉讼的“战场”上据理力争,也深入探索法律尽调、法律顾问、破产重组等非诉领域,为企业与委托人排忧解难,同时积极参与法律援助等工作。
    律师执业经历让我积累了扎实的实务经验。2023年,我成为一名企业法务,凭借专业知识,为公司把控风险、化解纠纷。每一次出具法律意见,我都会感激当年在法考路上咬牙坚持的自己,那些挥洒的汗水,终化作如今职业路上的璀璨星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