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9-12 第03版:聚焦河南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十周年特别报道
| 大 | | 中 | | 小 |
|
上接02版 |
法润中原沃土 厚植善治根基 |
——回看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十年 |
|
作者: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2650 |
|  | | 鹤壁市鹤山区中山街道社区大食堂工作人员向就餐人员征求意见
(资料图片) |  | | 天鹅在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栖息张军时摄 |
|
|
|
(上接02版) 4 敞开立法大门搭建民意沟通连心桥 立法者,非出一人之思,乃众人之智。我省各设区的市在地方立法中深入推进民主立法、开门立法,民意民智真正成为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 在开封,《开封古城保护条例(草案)》公开征集意见期间,81岁市民祁忠泽积极建言,提出“将刘家胡同、花井巷等传统街巷及遗址遗迹列为重点保护对象”。这份饱含古城情怀的建议被立法部门采纳。条例正式实施当天,祁忠泽收到一本红彤彤的立法建议采纳证书,令他开心不已。 在商丘,退休教师王女士关于“细化垃圾分类”的建议被写入《商丘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得知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她激动地说:“立法者能够听到百姓的声音,以后有这种征求意见建议的活动我还来。” 在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三门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时,直接把立法座谈会开到了社区里。广场舞噪声太大、不文明养犬……解决这些居民反感的“槽点”问题,最终都被转化成法规中实实在在的条款。 如今,分布在全省各地的40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641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已构建起一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立法直通车网络。 驻马店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为河南省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连续两届被确定为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2023年被表彰为“河南省立法工作先进单位”。 焦作市出台立法咨询专家管理办法以及立法论证、立法听证、立法评估、立法协商、基层立法联系点和立法基地等5个工作规定,在全市设立1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两个立法基地和60名专家组成的立法咨询专家库。 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基层立法联系点、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人大代表线上监督评价平台等渠道让民言民语融入法言法语。从首部法规《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征集意见97条,到第16部地方性法规《信阳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收集意见建议1408条,数字跃升的背后,是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十年间民主立法浪潮的奔涌不息,也是对“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的鲜活实践。 5立法与普法相结合民主法治润人心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而实施的前提在于群众知法懂法。十年来,我省各设区的市坚持立法与普法相结合,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立法全过程,让每一部法规的出台都成为一次生动的法治公开课。 2024年国庆节,正值《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正式实施,郑州市人大常委会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双槐树遗址公众开放日宣传活动,利用河洛大鼓等传统地方曲种宣传该条例,提升普法宣传实效性。 2022年,鹤壁市人大常委会就《鹤壁市辛村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在淇县鹤淇社区立法联系点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12名来自基层的群众代表共同座谈讨论,在提出6条意见建议的同时,也对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认知。 淇县、长垣市、临颍县等基层立法联系点将联系点工作与代表活动、执法检查等相结合,通过打造普法宣传广场、法治宣传长廊,建设宪法公园等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驻马店市在立法过程中注重全过程宣传解读,“万场普法基层行”已累计开展送法活动1.5万余场次,“法治微宣讲”“法润万家”等普法品牌深入人心。立法征求意见的过程,成为宣传普法、提高公民法治素养的过程。 《周口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十五条从9个方面对犬只饲养和管理作了规定,并在第三十七条明确了执法主体。该条例实施后,周口市通过广泛宣传和开展文明养犬劝导活动,增强市民的文明养犬意识,遛狗不牵绳、犬只随地大小便等现象大幅减少。 立法与普法相结合,法治才能真正活起来、落下去。我省的实践表明,立法过程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普法课堂,法规条文从纸上走入群众心中,需要依托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常态化的宣传机制和全民参与的法治实践。 6确保落地生根结出法治硕果 立良法是法治建设的“上半篇文章”,重在为社会发展定规矩、划界限;促善治则是法治建设的“后半篇文章”,贵在让法规条文见行见效、惠及民生,全省各地深刻把握立法与治理的辩证关系,不断推动地方性法规从纸上条文变为看得见的治理成效。 平顶山市《关于全面加强我市地方性法规实施工作的决定》,推动地方性法规全面有效贯彻实施,为地方性法规从纸面进入法治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商丘市今年3月表决通过《商丘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地方性法规实施工作的决定》,推动地方立法工作从立法技术层面向治理能力提升层面跃升。 安阳市制定《立法后评估办法》,2021年对《安阳市红旗渠保护条例》等法规开展评估,通过问卷、实景拍摄等方式,全面评价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质量、实施效果,梳理存在问题及修订意见,有效提升法规权威性和影响力。 濮阳市《关于加强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的意见》,着力构建党委领导, 人大推动,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实施和全社会参与的地方性法规实施工作格局。 在各地有力推动下,一部部法规在中原大地落地结果。 2024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了《许昌市钧瓷文化保护和发展条例》。在该条例的护航下,禹州神垕古镇凭借千年钧瓷文化与沉浸式文旅体验强势出圈。今年五一假期,当地单日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5天创下40.83万人次新高。如今,禹州钧瓷从业人员超3万人,钧瓷企业超200家,年产值达26亿元。 2023年11月审查批准的《鹤壁市民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为民营企业安心经营、专注创新提供法治保障。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新增经营主体数量同比增长14.2%,该市也荣登“2024浙商最佳投资目的地”榜单之首。 《驻马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3年多来,“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该市营商环境实现省评位次“四连升”,企业满意度调查居全省前列,再次印证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一部部地方性法规落地有声、见行见效,悄然改变的不仅是治理方式,也是群众生活的质感。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让养老更有温度,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换回绿水青山,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提升了乡村颜值……法规从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长久的温暖守护,为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站在新起点,省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强化对各设区的市开展地方立法的指导,各设区的市也将继续用足、用好、用活地方立法权,用“实施性”立法让上位法与群众生活深度契合,用“补充性”立法补齐区域治理的制度短板,用“探索性”立法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让法治阳光照亮各个角落,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筑牢坚实法治基础,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