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9-11
2025-09-11 第08版:河南社会工作 大 |  中 |  小 

周慧玲:以初心做教育用文化兴家园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荆锐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647
开栏的话
    他们是街头巷尾的“红马甲”,也是田间地头播撒温暖的贴心人: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却有着相同的信念——以无私奉献诠释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今年7月,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我省12个先进典型光荣入选。为让更多人看见志愿服务的力量,即日起,本报开设“志愿微光耀中原”专栏,记者走进这些先进典型的工作现场、日常生活,记录他们奔波的脚步,传递他们心中的热忱。也期待这份温暖能传递下去,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让点点微光聚成星河,让志愿精神在中原大地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9月3日清晨8时许,河南法治报记者刚走进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康桥华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铿锵有力的抗战歌声便传入耳中。二楼的“康桥学堂”内,76岁的老教师周慧玲正同社区其他志愿者、居民一起,以嘹亮歌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这是一个传承契机,能够把老一辈革命先烈的风骨气概传承下来。”谈及组织这堂“大思政课”的初衷,周慧玲说。
    这也是周慧玲毕生都在践行的初心。退居二线以来,她深耕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20年来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市、区),累计开展家庭教育等主题讲座1860余场,努力让共修向善之德、共建书香之家的理念落地生根。
身份转变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排在教育第一位。”这是周慧玲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始终坚守的理念。
    周慧玲教过小学生,深耕中学课堂10余年,还在大学担任过管理职务。在长期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她发现,学生的背后是家长——就像治理河流要从源头开始,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也必须从家庭入手。
    退居二线后,周慧玲没停下育人的脚步。“学校的小讲台没有了,我可以走向社会的大讲堂!”她把目光投向了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
    2009年,康桥华城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成立后,向周慧玲发出讲课邀请。“当时特别高兴,我终于能和邻里乡亲有思想上的交流了!”可当周慧玲走进社区课堂,发现屋里虽坐得满满当当,本社区居民却寥寥无几。
    为了把人聚起来,周慧玲和几名老同志从大家最关心的健康入手,组织跳健身操、广播操;孩子放假时,又领着孩子们跳集体操。人聚起来后,她每周讲一堂家庭教育课,不知不觉间在该社区讲了107堂课。
精准育人
  “不能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得了解听众需求,奔着解决问题去。”这是周慧玲的授课准则。
    无论去哪讲课,她都会先问清听众身份与需求,定制个性化的讲课内容:去党校讲“既要耕好事业的田,又要育好自家的园”;对普通群众讲“幸福人生三件事是干好工作、过好日子、养好孩子”。她还开通公益咨询通道,22年来义务接听1.68万个咨询电话,与1100余人面对面交流。
    随着时代发展,周慧玲还学起了直播。2020年,在李厚平志愿者团队的支持下,郑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郑州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家教良方”应运而生。周慧玲在新媒体平台开直播,在微信小程序提供一对一预约咨询服务。如今,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已有386万名粉丝,视频点击量超4亿人次,2023年被评为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24年,“周慧玲家教良方志愿服务队”被评为中央社会工作部全国重点志愿服务项目。
社区蝶变
  “想把社区打造成人间福地,留得住乡愁。”这是周慧玲与康桥华城社区居民的共同目标。
    曾几何时,社区垃圾乱扔、高空抛物现象频发。为改变不文明现象,周慧玲提出“用文化兴家园”的想法:在小区悬挂通俗劝善语,让文明理念随处可见;组织唱红歌、跳舞蹈,以文化活动优化社区环境。
    如今的康桥华城社区,还形成“十队一学堂”志愿服务体系——除“康桥学堂”,另有关心下一代、邻里互助等10支志愿服务队伍,150余名志愿者服务覆盖邻里互助、农民工关爱等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
    社区里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社区优秀志愿者、老党员冯大哥去世,志愿者荆华照顾冯大哥的老伴儿至今;韩大姐骨折后孩子不在身边,邻居轮流帮她做饭、陪她聊天,直至韩大姐康复。
  “小睦邻,大安邦。”周慧玲说,邻里和谐了,社区环境自然就好了。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