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8-21 第02版:要闻
| 大 | | 中 | | 小 |
|
|
上接01版 |
|
|
作者: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956 |
|
|
|
(上接01版) 从“关爱缺失”到“心安此处”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心理咨询室的一角,一名老党员的忧心事曾在这里被化解。“快递员、维修师傅可以进小区,唯独我们外卖骑手不让进,这简直就是歧视,我可能再干一两个月就不干了……”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外卖骑手体会到了职业尊严落差,向该中心工作人员诉说着内心的郁结。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倾诉与疏导让他最终选择了留下。“原来中心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便利,感谢党和政府还记着我们。”这名老党员感慨道。 这声“感谢”背后,是城市对新就业群体的精神关照。贺春晓深知,一定要让风雨无阻的奔波者“心安此处”:中心提供热水、开放空调、设置休息区域;微信群里工作人员随时在线,秒变倾听者。赋予城市管理更多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滋养,心理咨询室恰如一个温暖支点,撬动着归属感与尊严的重建。 从“服务对象”到“网格前哨” “微信群就是我们的‘云网格’。”管城回族区西大街街道党工委委员杨文铮展示了两条微信聊天记录:6月的一个暴雨夜,外卖骑手发现一棵被折断的树横在马路上,立即拍照上报,抢险队即刻出动;外卖骑手刘雷看到寻童启事,送餐途中一眼认出走失孩子,孩子家长为表感谢送出酬金,刘雷没有收,孩子家长最后留下了一面锦旗。目前,管城回族区像刘雷这样被纳入“郑好办”网格系统的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人员已有1200余人,随手拍隐患、顺路做公益成了他们的新习惯。 管城社会治理的“前哨”试验,正是“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贺春晓表示,技能提升角传授一技之长,心理咨询室排解情绪,最终引导新就业群体从“被服务者”华丽转身为治理网络的“活性细胞”。当外卖骑手、快递员用职业技能反哺社区,用熟悉街巷的眼睛守护安全,贺春晓和中心其他工作人员见证着愿景的一一实现——推动新就业群体、志愿者入网入格,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不再是蓝图,而是微信群里的每一次“@”、街头巷尾的每一次伸出援手。 记者在技能提升角与心理咨询室采访时,感知到了管城治理创新的温度:骑手韩超帅的镜头记录着商都烟火,老党员外卖骑手在微信群里传播政策法规——这正是城市管理“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的生动实践。 “最强的力量不在管控,而在共生。”贺春晓表示,“当我们将新就业群体视为治理伙伴而非管理对象,这一‘流动大军’一定会从治理难点转为城市管理活力源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