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8-07
2025-08-07 第03版:新征程,我是主角系列报道 大 |  中 |  小 

保护生态,需能力更需行动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王富晓廉政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884
    在黄河之滨,有一支常年热心法律公益事业的律师队伍——河南博云天律师事务所,“依托执业和学术做公益”是这支队伍的鲜明特色。这支律师团队的掌舵人,就是河南博云天律师事务所主任、一级律师唐有良。
    从1992年成为律师至今,唐有良从一名普通的法科大学生成长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律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律师”“河南省人民满意的好律师”等荣誉,今年1月被中国法学会评为“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他常说:“律师不仅要为当事人维权,还要带着专业知识参与公益工作,守护好绿水青山。”
律师故事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唐有良深耕环境资源法律领域的初心。2016年,他代理河南省环保联合会诉某化工公司环境公益诉讼案,以知识产权法学理论破解环境诉讼执行难题,最终该案入选最高法发布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回忆起案件代理过程,唐有良仍记忆犹新:“当时企业污染直接导致多处麦田和林木枯死,对地表水和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当地群众也深受其害。但是被告是一家中小企业,实际履行能力堪忧。”为了既体现环境公益诉讼的警示作用,又不给被告增加过重的资金负担,唐有良团队把国际上最新的开放专利模式引进来,敦促被告及其法定代表人承诺将其治污技术专利向社会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出于善意免费使用这一先进技术,以此代替金钱赔偿,从而创新性地将污染企业的技术专利与环境修复责任挂钩,引起了业内高度评价,得到了最高法的高度认可。
    这样的“硬骨头”案件,唐有良啃下了不少。唐有良代理河南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起诉某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环境公益诉讼案时,带领团队深入污染现场勘查,连续数月查阅数百份技术资料,最终通过严谨的法律论证,让某养殖专业合作社承担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该案系全省首例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诉讼案件,入选最高检发布的全国首批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唐有良代理的濮阳市人民政府起诉某化工公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纠纷案,为破解“企业污染、百姓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境提供了司法样本,入选最高法发布的2020年度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十大典型案例。
    唐有良说:“法律不仅要能‘治病’,更要能‘防病’。”他深知,完善的立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保障。为此,他带领律师事务所项目组参与了《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等多部省级地方性法规的起草研究工作。在学术领域,唐有良更是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法治建设。
    唐有良依托“大金融、大环境”法律主业,积极参与专业型公益活动。他带领律师事务所团队连续协办两届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法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治论坛”,协办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主办的“环境法体系化与环境法典编纂研讨会”等国家级和省级的重大学术活动。他提出的“正确理解民法典中的绿色原则”“依托民法典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等观点被吸收进研究会成果。他还与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ESG背景下的金融与投资法律问题”等课题研究,与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联合开设环境资源法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定期为研究生上课。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生态保护的关键在于全民参与。”唐有良常常以此自勉。他带领团队深入机关、社区、企业开展民法典宣讲,特别是围绕“民法典与生态环境保护”主题,为全省环保联合会数百家会员单位提供专业培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每一条干支流的清澈,都需要法律条款的呵护。”这不仅是唐有良的工作信条,更是他30多年律师生涯的真实写照。从代理河南省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立法;从学术研讨会上的思想碰撞,到街头巷尾的普法宣传,他以“执业、学术、公益”三位一体的理念,助力构筑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治防线,让黄河流域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对话
    记者:您为何执着于环境公益诉讼事业?
    唐有良:当看到黄河湿地因污染失去生机,沿岸群众因环境问题愁眉不展时,作为法律人,我深感责任重大。环境公益诉讼不仅要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还要唤醒全社会的生态法治意识。每代理一起典型案件,就像在黄河岸边种下一棵“法治树”,终会连成守护生态的“防护林”。
    记者:对青年律师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您有什么建议?
    唐有良:一是要夯实法律功底,特别是熟练掌握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条款。二是要有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线。三是要保持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法律、敬畏民生。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律师将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