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25 第02版:法治综合
| 大 | | 中 | | 小 |
|
|
上接01版 |
|
|
作者: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538 |
|
|
|
(上接01版)——“党建+平安建设”工程创模式。该市创立“六情直通、四级响应”闭环模式,实行“日研判交办+周会商解难+季汇总评价”的“1+1+1”运转机制,对重点人群做好法治教育、管理服务、困难帮扶等工作,以高质量政法工作保障高效能基层社会治理,推动联防联处、快速响应。 ——“党建+法治护航”工程赢民心。该市完善“1+3”(市委政法委书记和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三长”)联合接访、带案下访、暗访核查机制,执法监督联席会议、积案攻坚、扫黑除恶“回头看”精准发力,合力化解矛盾纠纷、防范处置突出风险隐患。 ——“党建+队伍建设”工程铸铁军。该市政法系统以“五学五比五提升”为抓手,构建“学、练、战”培养链,让党员干部在巡察、乡村振兴一线历练,锻造政法铁军。“2个作用”齐发挥:支部共建连心,党员服务暖心 “以前觉得机关离社区远,现在党员经常来,解答法律咨询、开展矛盾调解,实实在在!”沙北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向辉说。漯河市委政法委推动“双报到”工作从组织覆盖向服务增效深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漯河市委政法委机关党委统筹,构建“党委牵头、支部落实、党员参与”的三级联动和“1个党委+5个支部+N名党员”责任体系,与社区签订《结对联建协议书》,三年明确目标9项、措施15项,开展共建活动80余次,搭建党群“连心桥”。 漯河市委政法委55名党员全员下沉社区,亮身份、践承诺、比服务,并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认领110个服务岗位。“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能用法律知识帮邻里化解矛盾,很有成就感。”漯河市委政法委党员干部刘露涵说。“3个举措”促和谐:普法、平安建设、调解一线发力 聚焦社区党支部“平安法治星”创建,漯河市委政法委推动资源下沉,用“3个举措”奏响平安曲。 普法宣传入民心。漯河市委政法委依托“双百”宣讲、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组织20余名青年普法志愿者,针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热点,近3年开展法律咨询活动30余场,发放资料千余册。“家门口的普法,听得懂、用得上!”居民崔晓红称赞道。 平安共建筑防线。漯河市委政法委整合多部门力量,开展“平安进万家”系列活动。“我们通过通俗的讲解,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安全知识。”漯河市委政法委党员干部李秋伟说。 矛盾化解在前端。漯河市委政法委指导社区用好“民情夜市”“老懂帮忙团”“闲事会”等具有漯河特色的基层治理措施,组建3支防范化解队伍,近两年成功化解矛盾30余起。 “1件实事”暖民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做实事 “双报到”的成效体现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上。沙北街道城中村改造项目遇到的问题,成为检验“1231”工作法的试金石。 漯河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挂帅,构建“市级指导、区委统揽、支部攻坚、党员带头”四级联动机制,成立市区专班,下设专项小组,全力解决问题。 在房源谈判环节,5个由县级党员干部带队的谈判小组,带领党员骨干连续奋战3天。“前后跟30多家房源企业磋商,嗓子都哑了。但能让群众早住新房,值!”工作人员王香玲说。最终,2000多套安置房源全部敲定。 面对190余户未安置群众的疑虑,漯河市委政法委推行“党建+微网格”工作模式,10名县级干部牵头,21个区直单位包联,嵌入社区微网格。干部利用“小板凳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红色议事厅”耐心讲解政策、倾听诉求,制定“一户一策”。“干部们一趟趟来,真心实意为我们考虑,我们心里感到很踏实。”一名接受异地安置的群众说。 从建强堡垒到下沉力量,从平安普法到攻坚克难,漯河市委政法委的“1231”工作法以“双报到”为支点,撬动了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大格局。政法力量精准滴灌基层,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曲正在沙澧河畔奏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