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7-22
2025-07-22 第08版:特别报道 大 |  中 |  小 

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中华文明

——安阳市殷都区法院构建殷墟遗址保护工作新格局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朱广亚通讯员李卓/文图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2899
    殷都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志广(左)接受河南法治报记者采访
    殷都区法院“文保法官工作室”揭牌成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右3)在“文保法官工作室”了解工作室运行情况
    殷都区法院在殷墟博物馆报告厅公开宣判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
         踏上安阳这片土地,每一块甲骨、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诉说着时代的辉煌与传奇。在这里,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怀揣敬畏之心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用敬业、坚守与热爱,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为文化遗产保护构筑起安全屏障。安阳市殷都区法院的干警们就是这样平凡而坚定的守护者,在庭审现场、执行现场、普法现场,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中华文明,留下了以司法之力守护中华文化瑰宝的坚实印记。
1以敬畏之心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证、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殷墟保护工作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被当时尚在安阳市中级法院工作的王志广记在了笔记本上,也刻在了他的心里。
    2023年9月,王志广到殷都区法院主持工作。守护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这份特殊使命,让他既兴奋,又压力倍增。他明白,把殷墟遗址保护好、研究好、建设好、利用好有着重要意义,要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如何提升涉殷墟文物犯罪案件的办理效果,提高文物保护水平,成为萦绕在王志广心头的一件大事。
    2024年7月,殷都区法院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创新性建立“文保法官工作室”,为促进司法审判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提供了新平台、新动力。为用好“文保法官工作室”这个司法审判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新平台,殷都区法院相继明确6项职责、出台10项措施,建立完善涉文化遗产“3+1”审判执行机制、文化遗产保护联络员制度、文化遗产保护调查员制度和定期联络会商机制。与此同时,殷都区法院强化与殷墟管委会、公安、检察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设立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基地,六部门会签《关于建立殷墟保护行政与司法联动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建立了文物保护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协调会商、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开启“行政+司法”的联动保护模式,将协同推进殷墟保护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我们坚持统一裁判标准,重点打击犯罪团伙组织者和骨干成员,同时结合此类犯罪组织‘见者有份’的‘行规’和实际,依法严格区分主、从犯,确保依法打击惩处,有效震慑犯罪;综合考虑自首、立功、自愿认罪认罚、积极退缴文物和违法所得等情节,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王志广表示,“我们同时判决向被告人及其共犯共同追缴赃款、赃物及违法所得,且追缴不设时限、一追到底,最大限度保障文物安全。”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是中国连续发掘时间最长、清理遗迹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古遗址,这对司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依法严惩各类涉文物犯罪案件的同时,殷都区法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抓实抓细文物犯罪源头治理,高质效做好案件办理的“后半篇文章”。
  “全体起立,现在宣判……”今年4月28日,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殷都区法院在殷墟博物馆报告厅公开宣判苏某某等3人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判决3名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至8年6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至8万元不等。“这是该院首例由法检两院‘一把手’同庭履职的涉殷墟文物保护案件。”王志广说,“公开宣判+法治教育”模式彰显了司法机关坚决打击涉殷墟文物犯罪、守护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决心。据悉,此次公开宣判,共有殷墟管委会等18家相关单位负责人、殷墟遗址保护区所涉11个乡镇(街道)分管副职和文保主任、66个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四级网格员、辖区重点企业代表、商户代表、承租户代表、群众代表共计570余人参加旁听。庭审结束后,殷都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王忠文还现场开展了殷墟遗址文物安全法治宣讲。“作为离遗址最近的守护者,这次审判让我们看到了司法利剑是如何斩断罪恶黑手的。我一定加大巡查力度,做到殷墟遗址保护区内‘动土必报’。”辖区董王度村网格员张保福深有感触地说。
    据悉,近年来,殷都区法院发挥司法职能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创新构建了以党建为引领、打击防治双向驱动、宣判宣讲宣传三位一体的文物保护新格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法护殷商“123工作法”,为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2 小小工作室展现文化保护大作为
    李海燕是殷都区法院派驻殷墟“文保法官工作室”主任。从小在洹河岸边长大的李海燕,对于见证了商朝兴衰的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
    李海燕的外祖母家,就在紧挨着殷墟王陵遗址的武官村,这是鼎鼎有名的国宝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20世纪70年代,尚在初中就读的李海燕,就生活于此。当时,考古学者正开展遗址发掘工作,李海燕每天上下学路过时都要观望好久。这里是李海燕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心中那颗守护文物的种子萌芽的地方。
    2024年7月,殷墟“文保法官工作室”成立,李海燕成为“文保法官工作室”的第一任负责人。每周四到殷墟周边乡村进行普法宣讲,这已经是“文保法官工作室”负责人的工作日常。
    李海燕说,“文保法官工作室”集“立审执”功能于一体,工作室成员都是来自民事、刑事、行政综合审判庭和诉调中心、
执行局的法官。工作室的主要职责就是审理涉及殷墟保护的各类案件,并为群众提供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咨询。
    王忠文也是“文保法官工作室”成员。今年5月30日,王忠文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为大家送上了一堂殷墟文物保护领域的“法治公开课”。课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表示:“法院主动送法上门,通过身边案例进行释法说理,让我们一线工作者对文物保护的法律红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坚定了我们守护殷墟、传承文明的专业信念与法治信心。”
    殷都区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苏富军、诉调中心负责人张明娟……该院各个部门思想政治过硬、工作作风严谨、审判经验丰富的党员业务骨干、法官,都是“文保法官工作室”的成员,他们定期或不定期轮值进驻“文保法官工作室”,集中调处涉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纠纷,开展专题法治宣讲,激发前端治理效能、提升联动解纷成效,为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服务。
    殷墟遗址,这片占地29.47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被细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控地带,覆盖了3个区、11个乡镇(街道)及66个村(社区),常住人口超13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下,都藏着商代的故事。由于保护区范围大,自然、人文环境比较复杂,以前,公众文物保护意识薄弱,影响殷墟遗址风貌的建设曾屡禁不止,文物盗掘倒卖违法案件时有发生。而“文保法官工作室”的成立,为殷墟遗址保护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如今,在安阳殷墟遗址保护区内,以《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为内容的宣传栏、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在许多店铺门口,都能看到“守护殷墟无上光荣”的普法宣传展板。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的共识,已如甲骨上的契刻般深深镌刻在这座城市的基因。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