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7-22
2025-07-22 第02版:要闻 大 |  中 |  小 

一盏不灭的精神之灯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卫云飞/文图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273
    
单勃参观赵伊坪烈士纪念馆
    6月26日,革命烈士赵伊坪的外孙单勃回到漯河市伊坪小学。校园里的纪念碑上,革命前辈张震将军题写的“发扬赵伊坪烈士革命精神,勤奋读书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传承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站在这片承载着姥爷精神印记的土地上,单勃又想起那位年仅29岁就壮烈牺牲的亲人。
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赵伊坪(1910—1939年),漯河市郾城区走出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便转为中共党员。
    1935年,身为杞县县委书记、豫东特委书记的赵伊坪,以杞县大同中学国文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在这所由民主人士王毅斋创办的学校里,与梁雷、郭晓棠等中共党员一道,在师生中播撒革命火种。这个汇聚了地下党员与进步知识分子的校园,悄然成为培育革命力量的摇篮。
    1937年,赵伊坪毅然奔赴山东,担任中共鲁西北特委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与赵健民等同志并肩开展抗日统战工作,为创建敌后武装和根据地倾尽心力。1939年3月,中共鲁西区党委机关随部队转移至高唐琉璃寺时遭日军突袭。突围中,赵伊坪中弹坠马被俘。面对敌人的酷刑折磨,他痛斥日寇暴行,始终坚贞不屈。丧心病狂的侵略者用汽油浇遍其全身后纵火,年仅29岁的他壮烈牺牲。
传承精神坚守初心
    “愈是黑暗,愈要点灯前行。此心光明,何惧夜色茫茫。”赵伊坪于1938年写的家书,字迹力透纸背。单勃说:“这是姥爷在中共鲁西北特委的马灯下写的。”1938年,赵伊坪写下《嘱咐》一诗,以“莫道眼前千重黑,破云终有万丈光”的铿锵诗句鼓舞同志,这份力量至今在单勃和家人的血脉中奔涌。
    单勃由姥姥陪伴长大。这位在单勃眼中“穿着带补丁却整洁的衣服”的老人,是赵伊坪烈士的遗孀。单勃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姥姥总会给他讲一些关于姥爷的事情。姥姥的一生都受到姥爷的影响。她总说:“破的是衣裳,不是骨气。共产党人的体面在精神,不在绫罗。”她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韧操持家庭,将对党忠诚的信念缝进生活的每处针脚。
    这种精神在赵家传承了下来。姥姥的教诲让单勃记忆犹新:“小时候,姥姥就常叮嘱家人‘咱们是烈士家属,做事不能给烈士抹黑’。”这些话激励着他们传承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责任与担当,以不同方式延续先辈的事业。这种精神力量,是革命先烈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力量。“当年,他们物资匮乏却心怀理想。如今,在优渥环境中,我们更要坚守初心。”单勃说。
    在伊坪小学,单勃讲述了赵伊坪在杞县大同中学播撒革命火种,在中共鲁西北特委团结群众、创办《抗战日报》的往事,并观看了舞台剧《先生,我想对您说》。“那名身着青布长衫的演员站在舞台中央,眉宇间的神采让我瞬间恍惚,我仿佛看到了姥爷的英姿。听到孩子们呼喊着‘先生,您看见了吗?今日中国如您所愿’,看到同行者垂首拭泪,我一下子领悟了:这盏不灭的精神之灯,从来不是独属于我们家族的记忆,而是整个民族共有的财富。”
    夕阳西下,为纪念碑镀上金边,张震将军的题字在斑驳光影中显得更加庄重。纪念碑上的石刻提醒着我们:“破云终有万丈光”,这盏穿越时空的精神之灯,将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路。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