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15 第04版:法治关注
| 大 | | 中 | | 小 |
|
|
烈日下的守护 |
——高温下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王园园 实习生陈嘉旭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2167 |
|
|
|
烈日下的郑州街头,热浪扭曲了天际线。7月10日,郑州航空港区的建筑工地上,电子屏上显示的温度跳至40.1℃的刹那,广播声划破热浪:“全体停止露天作业!”工人们走向休息区,手中的冰镇酸梅汤还冒着凉气。 当日正午的郑州市二七区,外卖员李志军的手机显示,此刻气温39℃,电动车座椅表面温度超过55℃。“平台延长了配送时间,但每单补贴只多了0.5元。”他腰间别着的3瓶藿香正气水已被焐热。 你收到高温津贴了吗?高温津贴的发放标准是什么?高温津贴与防暑降温费有什么区别?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高温下的“冷暖账” 7月8日,河南法治报记者走上街头采访了几名户外劳动者。 在郑州市英协广场附近工作的美团外卖员李先生和顺丰快递员周先生穿梭于热浪之中,公司发放的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降温贴成为他们对抗酷暑的利器,但两人均表示未收到过高温津贴。 “可能有津贴,感觉6月份工资多了两三百元……”饿了么骑手王先生的言语间透露着不确定。 郑州市金水区一家小型汽修厂内,维修工赵师傅正躺在车底作业。车间没有空调,靠两个工业风扇降温。“老板每天提供冰镇绿豆汤,说这就是‘高温津贴’。”赵师傅无奈地说,“我们不知道政策,也不敢问,怕丢了工作。” 在郑州市东十里铺地铁站进出口附近,一名60岁的环卫工人向记者道出心声:“往年会有百元高温津贴,今年还未到账。”更令他困扰的是,高温时段工作安排僵化,夏季午后上班时间仅推迟半小时,难挡烈日炙烤;高温津贴意见反馈渠道模糊不清,不知诉求如何反馈。 2各界自发送清凉 记者在多个社交媒体上发现,郑州市有普通市民走上街头,将冰水、饮料、降温贴、藿香正气水送到环卫工人手中。“请环卫工喝杯水”的倡议、接力送清凉等微小善举,绘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与此同时,公共服务体系也悄然送上制度性关怀。郑州地铁敞开怀抱,在站内开辟纳凉区,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有尊严的休憩空间。一个个长椅承载着疲惫的身体,城市的包容体现在对劳动群体的细节关照上。 3创新举措护权益 今年刚入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就下发《关于做好夏季高温期间劳动者权益维护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标准为每人每个工作日15元,发放时间为6月至9月。要求用人单位采取轮换作业、错峰作业、避开高温时段作业的方式,科学合理安排劳动者工作时间; 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加大对建筑、交通、物流、电力、通信、环卫、餐饮等行业企业高温作业劳动者权益保障执法检查力度。 “用人单位不得以发放清凉饮料、防暑降温用品等实物或各类有价证券代替高温津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科工作人员介绍,“高温津贴不计入最低工资标准,必须足额发放。” 省总工会近日印发通知,开展“工会送清凉防暑保安康”活动,下拨专项慰问资金1030万元,要求各级工会充分运用工会爱心驿站、职工服务中心、工人文化宫、司机之家等服务阵地,积极拓展服务功能,配备防暑降温药品、饮品、清凉包等,为一线职工和户外劳动者避暑休息、饮水、就餐等提供便利。 4撑起数字“遮阳伞” 在省司法厅的推广下,虚拟主播“豫小法”成为普法直播间的“网红”,她不仅形象亲切,还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复杂的法律条文。在一次直播中,她现场演示了高温津贴AI申诉流程:一名建筑工人对着手机,用方言讲述自己被拖欠高温津贴的经历,系统迅速识别内容,自动生成了一份格式规范、内容完整的维权文书,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这些变革直指维权痛点。过去,许多劳动者权益受损时,往往因为怕丢饭碗而选择沉默。如今,工会驿站成了维权的前哨站。在郑州二七广场的服务站里,法律援助二维码被贴心地贴在饮水机附近、休息区甚至洗手间的墙上,劳动者只需拿出手机扫码,就能启动投诉流程。站内还配备了智能咨询终端,劳动者可以匿名咨询法律问题,系统会根据情况推荐最合适的维权路径。 前来纳凉的一名外卖员笑着说:“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解决问题,真是时代变了!”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在悄然拉进劳动者与法律之间的距离。 5高温津贴落地难 7月11日,记者拨打了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电话12333,郑州的一名接线员称其并未接到过高温津贴咨询投诉,并给了记者所在区域劳动监察投诉的热线电话。 “职业性中暑的工伤认定比较复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劳动者因高温作业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可依法申请工伤认定。现实中,这需要完整的劳动关系证明和职业病诊断报告。 高温天气如果中暑应该如何正确处置?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省职业病医院)医生张广雷介绍:“热射病患者需在黄金2小时内将体温降至38.5℃以下,否则死亡率高达50%。许多户外劳动者就医时已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劳动者维权意识正在提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刘莉讲述了自己的想法,“相比多年前的法律空白,现在至少有章可循。关键在于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劳动监察。” “昨天,劳动监察部门工作人员来工地检查后,老板承诺下周补发高温津贴。”建筑工人李明华告诉记者,他记下了12333投诉电话,但希望用不上它。 7月12日,在二七纪念塔下,外卖员李志军的手机又响起新订单提示。他看了看远处的天空,对记者说:“盼着下场雨,更盼着平台能把高温津贴真正落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