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10 第08版:河南社会工作
| 大 | | 中 | | 小 |
|
|
巧解老旧小区治理千千结 |
|
|
作者: □河南法治报记者荆锐 通讯员朱晓虎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583 |
|
|
|
在城市化进程中,老旧小区治理难题日益凸显:物业纠纷频发、设施陈旧老化、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不高……这些“老大难”阻碍着城市发展的步伐。对此,信阳市以“大治理观”为引领,创新推进“大社会工作”,在商城县赤城街道试点打造“红色小院”。这个以党员中心户为前沿阵地的平台,成功打通了居民表达诉求、调解矛盾、共同学习的“最后一米”,将昔日的背街小巷蝶变为温馨的幸福港湾。 汇众智:从找问题到解难题 “红色小院”的核心在于搭建“社区党总支—功能型党支部—自管中心户(自治组长)”三级联动的自管会体系。信阳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介入,协助制定清晰透明的社区议事规则,引导居民从“被管理者”转变为“治理主人”,从单纯“挑毛病”走向“议对策”,将分散的个人诉求凝聚成系统的解决方案。 在赤城街道的试点社区,“红色小院”议事平台刚一亮相,居民便踊跃“下单”。存在安全隐患的“飞线”充电、老年人缺乏休闲活动场所、雨季污水倒灌……这些痛点被一一摆上桌面。自管会迅速行动,组织居民代表和社区干部围坐小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逐渐清晰改造方案。很快,专业人员进场梳理捆扎“飞线”,消除“悬顶之患”;公共区域新添休闲长椅,成了老人们晒太阳、拉家常的幸福角;雨水管道接入地下管网,雨天出行不再“步步惊心”。 转身份: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红色小院’最大的魅力,是增强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信阳市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他们积极引导社区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与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让居民从社区事务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逐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治理氛围。 该街道南街社区网格员在日常巡查时发现,一处无人居住的公房突然倒塌,砸坏了隔壁独居老人李奶奶家的墙体。社区第一时间核实产权,联系当地房管所等部门,并于当天下午在“红色小院”召开协调会。相关职能单位负责人、社区干部、热心居民代表齐聚一堂,现场勘查,热烈商讨。大家最终议定:天一放晴,房管所立即清除废墟、加固墙体,以最快速度排除险情。施工完成后,李奶奶握着社区干部的手说:“‘红色小院’真让人安心!” 解心结:从有隔阂到邻里和 老旧小区空间逼仄,邻里摩擦在所难免。信阳市委社会工作部引导专业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邻里纠纷化解。“红色小院”凭借其特有的亲和力和公信力,成为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和“减压阀”。 比如,上述公房倒塌事件,除了存在安全隐患,还可能引发邻里间的责任纠纷。社区工作人员敏锐察觉到该情况,迅速在“红色小院”搭建沟通平台,邀请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党员和专业社工组成调解小组。调解小组成员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从法理到人情,分条缕析,引导大家换位思考。经过一番入情入理的沟通,潜在的矛盾纠纷被成功化解在萌芽状态。更重要的是,这次调解在社区树立了“有事好商量、邻里共担当”的新风尚。“红色小院”以法、理、情交融的柔性治理,为老旧小区注入了和谐共生的新活力。 凝共识:从办活动到凝共识 “红色小院”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平台,更是凝聚思想、提升素养的精神家园。信阳市委社会工作部引导志愿者、社区工作者,把这里打造成传播思想文化、普及知识的阵地。 在这里,“红色小院”化身成为学习课堂。社区组织党员定期集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大政方针,让党员思想更统一、服务群众的本领更强。政法干警走进“红色小院”,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提升大家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党的声音在这里有效传播,思想共识在这里悄然凝聚,“红色小院”成功实现了从单纯办活动到深度凝共识的升华。 从“政府干、群众看”到“大家议、齐心办”,再到“矛盾调、邻里和”,信阳市的“微治理”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支撑,以邻里关系的重构为纽带,以民主协商为引擎,以多元调解促和谐,为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信阳实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