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7-09
2025-07-09 第03版:新征程,我是主角系列报道 大 |  中 |  小 

“把每个案件都办成铁案”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卫云飞通讯员付晓明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908
    在漯河市郾城区检察院,总能看到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她步履匆匆穿梭于法院、看守所之间,又常在堆积如山的卷宗中凝神思索。她是该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张伶俐,更是群众心中“能办案、暖民心、会普法”的“多面手”检察官。从专职律师到检察官,十年法律工作生涯,她将民生视角与司法担当深度融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检察工作的温度与力量。
检察故事
    “检察官心里的灯亮着,正义的路就亮着。”这是写在张伶俐工作日志扉页的话。在发生于2022年盛夏的一起故意伤害案中,6名犯罪嫌疑人酒后在KTV因口角争执引发斗殴,致店主受伤。尽管6人共同赔偿并得到店主谅解,但张伶俐审查证据时却敏锐察觉到了异常——犯罪嫌疑人潘某赔了钱却坚称自己是劝架者,与其余5人的认罪口供截然不同。
    “没打人你为啥赔钱?”张伶俐的问题直击要害。“我看其他在场的人都赔钱了,他们都说赔钱就没事了,我也不懂,但我确实没打人呀!”潘某焦急地解释道。张伶俐凭借多年办案经验,迅速锁定案件突破口——证人证言中提到的现场视频,竟未出现在卷宗里。张伶俐立即联系公安机关,说:“这段视频对还原案件真相至关重要,请务必调取。”最终,视频画面证实潘某确实在奋力劝阻同伴,自始至终未曾动手。检委会经研究,对潘某作出不起诉决定,对其余5名嫌疑人均准确定性、精准量刑。
    “当事人可以不精通法律,但检察官必须精益求精,要把每个案件都办成铁案,绝不能放过任何细节。”张伶俐说。
    法律不仅是尺度,更是迷途少年的归途。初次见面,19岁的张某躲闪的眼神里满是无助——他是孤儿,由家里的老人抚养长大。老人病逝后,张某独自到漯河市区打工,却接连遭遇同伴不辞而别、店主拒付工资的困境。
    在饥饿与绝望的驱使下,张某开始一次次盗窃。而随着盗窃事实曝光,张某连勉强糊口的工作也丢了,彻底陷入绝境。面对起诉与不起诉的艰难抉择,张伶俐坚定地说:“我想帮帮这个年轻人。”在征得院领导同意后,张伶俐四处奔走联系招聘单位,反复比对张某的求职需求,终于为他找到一份食宿全包的工作。张伶俐耐心向店主讲明张某的情况:“这孩子本质不坏,希望您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引导和监督他……”听了张伶俐的话,店主表示愿意帮助张某,还主动提出为其预付一部分工资。拿到工资的张某第一时间退赔了被害人损失,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花。在张伶俐的持续关注与帮助下,张某逐步走上正轨,开启了自食其力的新生活。最终,检察机关对张某作出不起诉决定,让一个险些迷失的灵魂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
    同样让张伶俐挂心的,还有孟庙村陈某与赵某因家禽糟蹋菜地引发的故意伤害案。看着歪斜的篱笆和散落的菜叶,张伶俐深知远亲不如近邻,这积怨怕是攒了多年。
    为妥善化解纠纷,修复两家的邻里情,张伶俐化身调解员与普法员,联合村干部往返奔走。调解中,她耐心倾听双方心声和诉求,用“几十年的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情理劝说,逐步消融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隔阂。“为这点小事儿伤和气多不值,以后别较真儿了。”张伶俐笑着劝解,随后打开普法手册,结合案例讲解相邻关系法律常识,用乡语乡俗说明“以和为贵”的道理。
    经过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两双布满老茧的手终于握在一起。赵某感慨:“多亏张检察官给俺讲这些道理,不然这仇不知结到啥时候哩!”
    作为漯河市首席科普专家之一,张伶俐常带着群众围坐树下,用接地气的语言让法律知识扎根基层。她最常跟群众说的一句话就是:“有啥法律问题尽管问,别怕麻烦我!”
    从严谨办案到温情救赎,从化解纠纷到普法宣传,张伶俐用十年坚守诠释着基层检察工作的意义。她胸前的检徽,不仅照亮了司法之路,更成为照亮群众心尖的灯。在基层法治建设的征程中,正因有无数个张伶俐的执着和温情,法治理念才能真正走到群众身边,变成群众触手可及的公平与温暖。
对话
    记者:如何平衡法律的惩戒功能与教育挽救功能?
    张伶俐:以严格依法办案为前提,确保司法公正;以区别对待为核心,精准把握案件特性;以修复社会关系为最终目标,既不能因挽救而纵容犯罪,也不可因惩戒而忽视个体改造与社会修复的可能。基层检察官需凭借专业素养、职业良知与责任感,在每一个案件办理中践行平衡之道,让人民群众既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刚性,也体会到司法温情的柔性。
    记者:将矛盾调解与普法宣传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对预防基层纠纷、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张伶俐:调解与普法相辅相成,普法为调解提供法律支撑,调解则是普法的实践场,只有融合推进,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要依靠群众力量,借助村干部、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力量,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凝聚合力解决问题。必须真心实意,唯有真诚为民,调解才能彻底化解矛盾,普法才不会流于形式,法治乡村建设才能见到实效。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