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09 第03版:新征程,我是主角系列报道
| 大 | | 中 | | 小 |
|
我是检察官 |
“挽救孩子,要先修复家庭生态” |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卫云飞通讯员王瑞苗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967 |
|
|
|
“未检先锋”是她在同事眼中的模样,“静护天使”是她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临颍县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卢静深耕基层检察一线九载,用司法温度守护未成年人成长,以专业担当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络。 “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不能就案办案,要主动往前多走几步,看到案件背后的社会治理命题。”卢静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检察故事 2023年,在办理17岁少年小风(化名)盗窃案时,卢静没有止步于案件本身的法律适用,而是主动开展深度社会调查,敏锐发现小风多次盗窃背后的原因是父子关系紧张、家庭教育缺位。 “孩子的问题,根源在于家庭。挽救孩子,要先修复家庭生态。”带着这一思路,卢静主动作为,制发漯河全市检察机关首份《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并牵头联合县妇联、社会团体组建“家庭教育指导师+妇联+检察官”专班。经过为期3个月的家庭教育指导,小风和父母从“针尖对麦芒”到能够坐下来好好说话。尽管小风最终因犯罪情节被依法提起公诉,但这个家庭的氛围已悄然发生改变——小风的父母表示会继续学着改变教育方式,等小风刑满释放后给他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有勇气和力量开启新生活。 “小风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一类问题的脚步不能停。”在办理小风的案件后,卢静没有局限于个案办理,而是主动对涉案未成年人家庭监护问题开展类案分析。她说:“如果只盯着个案帮教,永远是救火式工作。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实现防火式治理。” 为此,卢静主动对接县妇联等部门,推动制发《关于联合开展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起信息共享、前期评估、个性化指导、跟踪回访的全流程制度。同时,卢静牵头成立“静”护花开·“家”倍关爱工作室,主动吸纳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教师等社会专业力量,创新“家庭教育指导师+N”模式。 “我们不是要‘单打独斗’,而是要主动把司法保护融入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形成‘1+1>2’的合力。”卢静说。如今,这个工作室已成为漯河市检察机关重点培育的“漯检品牌”。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不能局限于刑事领域,要主动向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领域延伸,实现全方位保护。”卢静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在院党组支持下,她主动谋划、积极协调,推动建成未成年人检察法治教育基地,创新融合家风教育、法治教育、帮扶教育的递进式教育模式。“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土壤,法治是阳光雨露,我们要主动打造‘土壤+环境’协同育人的生态。”卢静说。 2024年,在办理未成年人小宇(化名)故意伤害案时,卢静主动为其制订个性化帮教方案。在检察机关对小宇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卢静联系观护基地为小宇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还主动邀请小宇及其家人走进法治教育基地,通过体验非遗手工技艺、聆听家风故事等方式,修复亲子关系。“有一次,小宇的妈妈红着眼眶告诉我,孩子第一次主动和她分享培训中的趣事,这是她以前不敢想的。”卢静说。 数据印证着努力的成效:依托法治教育基地,临颍县检察院已对23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高质效帮教,其中13人顺利回归社会、7人重返校园、3人考入大学。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检察机关主动牵头,凝聚全社会力量。”卢静深谙此理,她主动联合青年干警组建“临检护未”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校园开展普法讲座、节假日走访困境儿童、线上开设“静护课堂”……这支团队用主动服务的脚步,将检察职能与社会关爱深度融合。 “我们主动走出去,就是要让‘检察蓝’成为未成年人的保护色。”卢静说。 从检九年来,卢静在全省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中荣获“业务能手”称号,其参与办理的案件被评为全省精品案例。但在她看来,最有价值的“勋章”是孩子们的笑颜,是主动作为带来的改变。“当我们主动跳出办案思维,用系统思维、治理思维去工作,就会发现,唯有主动担当、用心用情,才能让每个少年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勇敢奔赴属于自己的未来。”卢静说。 对话 记者:作为一名未检检察官,您认为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需要注意什么? 卢静: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核心是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需要我们在司法实践中把握好“三个平衡”:一是法理与情理的平衡,既要依法审查案件,也要深挖犯罪背后的家庭监护缺位等深层原因;二是惩治与保护的平衡,对主观恶性小、有悔罪表现的未成年人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严重暴力犯罪行为依法惩处;三是个案办理与系统治理的平衡,通过个案发现共性问题,将个案经验转化为制度性保护网络。 记者:您为什么一直致力于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卢静: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单靠检察机关“单打独斗”难以实现最佳保护效果。未成年人涉罪往往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只有撬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和司法“六大保护”协同发力,聚合专业力量形成保护闭环,才能从源头预防犯罪、真正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