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08 第03版:法眼观澜
| 大 | | 中 | | 小 |
|
掠回周一 |
别让暑假变成“第三学期” |
|
|
作者:□峻峰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139 |
|
|
|
暑假来临,社交媒体上的“家长圈”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现象:一边是尚未启程的旅游计划,一边是密密麻麻的暑期课表。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家长将暑假视为孩子查漏补缺的黄金期,近一半家庭暑期教育支出超过2万元,某班级中90%的孩子有线下课程安排。这些数据反映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本应属于孩子的快乐假期,正在被异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堂,成为他们无法回避的“第三学期”。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暑假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暑假制度最初的设计理念,源于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传统农业社会需要儿童参与夏收固然是放暑假的原因之一,但现代教育学更强调假期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价值。暑假本应是孩子逃离标准化教育桎梏的时光,是他们探索自我、发现兴趣的宝贵机会。 然而,“暑假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的观念已深深植入很多家长的心里。在“为孩子好”的名义下,暑假成了教育“应试比拼”的新战场,变成学校教育的时间延伸和空间转移。各类培训班“顺理成章”地填满孩子的假期,各类培训机构推出名目繁多的“暑期强化”“初中预科”“高中预科”课程,学校则成了“旁观者”,甚至有些个别学校的教师参与其中,分一杯羹。一方为了应试,一方为了挣钱,暑假成为各方合谋下的“教育剧场”,孩子则被迫扮演着永不卸妆的“战士”角色。那些在暑假里辗转于各个培训机构的孩子,看似抓住了每一分钟,实则透支了学习热情与创造力。 “双减”政策推行3年来,公开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减少了很多。然而,变换种类和方式的培训依然暗流涌动,家长的焦虑似乎没有改变。这种悖论揭示了教育改革的深层困境:当升学竞争的指挥棒依然高悬,校内压缩课时只会催生更多的“地下培训”。 一系列现象,暴露了应试教育理念的深层危机。由此看来,按照规定设立的两个月的暑假似乎时间太长,尚不如让学生就在校园里度过得了。然而,学校和教师可能不会答应:这不是要牺牲教师的休息时间吗? 既然暑假不能取消、时间不能缩短,那就要转变教育理念,恢复暑假的本来价值。必须承认,童年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成年作准备,更在于体验成长过程本身。两个月暑假的价值,恰恰在于为孩子提供模式化教育无法给予的自由探索空间。社会应当为家庭提供更多支持,如举办公益性暑期活动,解决“孩子无人看管”的实际困境。唯有如此,暑假才能回归其本来面目——一段允许游历、体验、玩耍、做“无用之事”的珍贵时光。 如果教育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那么,两个月脱离常规节奏的暑假,恰恰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正确认识暑假的价值、回归全面育人的本质,不仅关乎孩子的快乐童年,更关乎我们能否构建更为人性化的教育生态。这需要制度创新,需要教育智慧,需要家长的认知“突围”。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塑造完整的人。那么,请把暑假的支配权还给孩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