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04 第01版:头版
| 大 | | 中 | | 小 |
|
|
精细监管绝非“一收了之” |
|
|
作者: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445 |
|
|
|
今年以来,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机上起火冒烟事件多发,对此,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紧急通知,禁止旅客携带相关不合格产品乘坐境内航班。 小充电宝隐含大风险,有关部门出了硬招、亮了红线,但不少乘客心中仍是一堆问号:充电宝到底能不能带?什么样的充电宝能带?这恰是考验政策续航能力之时,精细监管绝非“一收了之”。 当“便携刚需”遇上安全隐患,政策干预必须精准发力,既不可因风险而裹足不前,也不可对隐患视若无睹。 政策“快充”,更要长效续航。中国民用航空局的紧急通知是必要的响应举措,但长远来看,充电宝安全需要更系统的治理方案。一方面,要严把生产关,强化3C认证的动态监管,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厂商形成震慑;另一方面,需完善全链条追溯机制,确保问题产品能高效、安全召回。 从更广视角看,充电宝安全问题折射出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挑战——如何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对快充、高能量密度等新技术的追求,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在行业加快推广新技术的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同步更新政策标准,避免政策滞后于市场。 (欣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