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03 第11版:平安鹰城
| 大 | | 中 | | 小 |
|
鹰城法院“司法为民展作为”巡礼 |
四轮驱动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
叶县法院三常路法庭打造红色治理新样本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何永刚通讯员李剑利 申燕飞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601 |
|
|
|
叶县法院三常路法庭立足革命老区,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构建“红色铸魂+源头预防+多元共治+智慧转型”四位一体治理体系,办案质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治理成效明显。 “红色+”融合是根基 政治建设与法治信仰深度融合。该法庭依托辖区内红色教育基地,建立“四个一”学习机制:每周一课红色经典诵读、每月一次政治轮训、每季度一场法治微党课、每年一回实地研学;持续深入学习法律法规及红色文化,确保干警学深悟透,强化法治基石;党课邀请老红军后代讲述法治故事,强化干警工作能力。 党建品牌与基层治理双向赋能。该法庭依托“尚法·为民”品牌矩阵,打造“一支部一特色”工程,与辖区村党支部共建,将“诚信守约”“彩礼尽量不超5万元”“简办婚丧喜庆事宜”“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写入172个行政村的村规民约;法庭党支部与县人武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建共建,打造特殊群体权益保障与法治宣传循环服务模式,凝聚法治力量,服务人民群众;在筑牢廉政建设底线方面,严格落实“三个规定”月报告制度,实现干预司法自动留痕、实时预警。近3年来,该法庭没有发生严重违纪违法事件。 “预防式”治理是关键 创新“三式促三链”工作法,赋能社会治理。该法庭通过拍摄非诉讼纠纷解决宣传普法短剧等方式,引导辖区群众及企业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 培育基层解纷力量,做实指导调解业务职能。该法庭开展“法治+”文化工程,对接辖区保安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等6家基层治理单位,引入调解员、网格员、法治带头人等解纷力量。不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和调解培训,诉前调解纠纷时间均未超过30天,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坚实法治基础。 发布典型案例,引领示范新方向。该法庭发布婚姻家事纠纷典型案例,树立类案裁判规则。设立3个红色巡回审判点,注重以案释法,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司法服务。 丰富宣传形式,精准普法得民心。该法庭制作普法短剧和法律小品,不定期发布普法小视频,获群众好评。组建红色司法服务小组,不断拓宽普法覆盖范围,宣讲辖区革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参与式”共治是路径 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县法院、县司法局和各乡镇政府共同参与,打造全链条式多元解纷体系。通过源头治理、诉前调处、诉中参与、判后促执全方位、全流程解决矛盾纠纷。2024年,该法庭有效收集各类矛盾纠纷211件,实质性化解纠纷158件。 该法庭与县司法局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优化流程、减免费用、引导诉前调解等方式,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为其提供便利的诉讼服务。2023年以来,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5次。 坚持协同育人,推动婚姻家事纠纷多元化解建设。该法庭成立“护未”家庭教育指导站,推动婚姻家事纠纷多元化解建设。聘请专业的心理指导师,实行“一对一”家庭教育辅导。针对婚姻家事纠纷,该法庭创新“三预三融”工作法,实现从被动受案向主动治理、从个案处理向源头预防、从司法裁判向情感修复的深刻转变。2023年以来,该法庭家事纠纷化解成功率同比提升10.8%。 该法庭“银发调解”彰显温度,聘请退休法官、老党员成立“离退休老干部调解室”,化解赡养、继承等家事纠纷。探索推行“和事佬来啦”联动调解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嵌入式联动调解。自该机制实施以来,该法庭已成功调解纠纷15件。 “智慧化”转型是方向 科技助力司法提质。该法庭建成一个科技审判庭、一个在线调解室,当事人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参与庭审。提供网上立案、开庭、保全、鉴定等在线诉讼服务,制定详细的网上立案、线上庭审操作流程,实现“指尖诉讼”,以科技赋能司法便民。 数据驱动决策科学。该法庭分析“收案数、调解率、信访量”等核心指标,借助数据驱动治理,针对性开展类案治理,为乡镇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风险热力图”预警防控。该法庭基于地图标注矛盾高发区域、红色预警区,派驻法官驻村工作;黄色关注区,加强普法宣传;绿色稳定区,推广“无讼”经验,为打造全国“枫桥式人民法庭”打下坚实基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