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5-20
2025-05-20 第05版:法眼观澜 大 |  中 |  小 
法治时评

拆除“英之园”是法治精神的体现

作者:□李俊晓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760
    近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政府一则强制拆除公告将“英之园”推上风口浪尖。这座占地57.389亩、估价1.14亿元的豪宅,因非法占用集体工业用地和耕地,即将面临被强制拆除的命运。
    消息一出,舆论场迅速分裂为两派:一方坚持违建必拆的法律立场,另一方则为这座融合潮汕传统与欧式风格的建筑群扼腕叹息。从2013年筹备建设至今,这座在当地俗称“大观园”的建筑群就因其独特的建筑格局和恢宏气势成为网红打卡地。短视频平台上,无数自媒体博主竞相探访拍摄,让这座违建豪宅意外收获了文化保护者的声援。然而,光鲜外表难掩违法本质——未经审批擅自建设、非法改变土地用途、侵占集体工业用地和耕地,每一项都是触碰法律红线的硬伤。
    潮阳区政府的要求并非没有根据:从卫星遥感锁定证据、听证会保障申诉权,到45天自行拆除宽限期,每一步都经得起法律监督的审视。这种对程序正义的恪守,正是法治精神的生动体现。土地管理法对耕地保护采取零容忍态度,这不是靠补办手续或变更用途就能化解的结构性矛盾。若为文化价值网开一面,无异于向社会传递“特权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危险信号,最终损害的将是普通民众对法治的信仰。
    在这起事件中,上亿元投资的灰飞烟灭、数百万元的拆除成本、工业用地长期闲置的成本,这些经济损失确实令人痛心。但更值得反思的是,从2013年开建到2020年立案,长达7年的监管空白暴露了个别地方基层治理的漏洞。强化科技监管、简化合法建设程序,或许才是避免“先建后罚”被动局面的治本之策。
  “英之园”的拆除困局恰似一面多棱镜,映照出法治精神、文化保护与基层治理的多重命题。其最终命运警示我们:任何试图以既成事实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地标,但更需要以法治为基石的公平秩序。当最后一堵围墙倒下时,希望留下的不仅是耕地田园,还有对法治的敬畏。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