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16 第03版:新征程,我是主角系列报道
| 大 | | 中 | | 小 |
|
我是司法所长 |
捧出真心做帮扶 |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何永刚通讯员张滢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879 |
|
|
|
在宝丰县观音堂林站,当地老百姓都知道这里有一名乐于助人的司法所长——杨少辉。他总是奔波在基层的第一线,积极为老百姓调解矛盾纠纷、化解法律难题。在社区矫正方面,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热心、耐心和真心去帮助和感化每一个社区矫正对象,做好特殊人群的“摆渡人”。 司法所长故事 “杨所长,我真的没办法了……”2024年3月的一天清晨,一通焦急的电话打破了宝丰县司法局观音堂司法所的宁静。 解除社区矫正的崔某声音颤抖地诉说着被裁员后的困境:企业不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还扣发工资并拒付补偿。听到这儿,杨少辉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在电话里轻声安抚:“别着急,带上材料我们当面说。” 原来,崔某因企业经营调整被公司单方面辞退,但公司既未提前通知也未支付补偿金,并扣发了他的工资。 “根据劳动合同法,这种情况完全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我们需要收集考勤记录、工资条、聊天记录等证据。”同时,杨少辉协助崔某梳理仲裁材料,并指导他前往劳动仲裁委员会立案。 在等待仲裁结果的时间里,杨少辉每周与崔某联系,跟进案件进展。 企业方提出“崔某不是公司正式员工,只是被雇用的临时人员”的理由,试图影响裁决。杨少辉据理力争,称即便是临时人员,合法权益同样受法律保护,并拿出工资条、公司群聊天记录证明崔某为公司人员。最终,仲裁委裁决企业支付崔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13600元。 “真没想到,我这个犯过错误的人还能讨回公道,多亏了杨所长帮我。”收到转账短信的崔某声音哽咽。 如今崔某不仅顺利找到了新工作,还主动报名成为普法志愿者。这场“法治及时雨”不仅维护了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更让特殊群体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与力量。 “法律不会因身份差异打折,帮扶更要精准施策。”这是杨少辉常挂在嘴边的工作信条。 在工作中,杨少辉始终坚持对待诉求“耐心倾听”、分析案情“细心研判”、解决问题“用心协调”、跟踪帮扶“暖心回访”。针对特殊群体维权能力弱的特点,他经常对他们进行普法,并告知他们如何尊法、守法、用法。3年来,他帮扶的对象中,有12人通过技能培训重获工作岗位,7人主动加入普法志愿者队伍。 “我们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让社区矫正成为社会康复的重要一环,让每一个迷途的灵魂都有机会找到回家的路。”杨少辉说,他将继续牢记“摆渡人”的使命,帮助遇到困难的他们跨过人生坎坷。 对话 记者:基层司法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您觉得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杨少辉:我认为当前最大的困难是新型矛盾纠纷的不断涌现,如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城镇建设、涉及“三农”问题等引发的纠纷,这些新型矛盾纠纷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范围广,处理难度大,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我们通过定期培训、与法院和律所联动学习等方式,提升业务水平,同时建立专家库,由乡政府牵头,邀请专业人士、各职能部门和村委会工作人员组成联合调解小组,针对性解决疑难案件问题。同时,我们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线上调解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您在法治宣传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杨少辉:尽管群众法律意识整体提升,但在部分偏远地区仍存在“法律盲区”。我们在宣传中注重“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例如:针对学生群体,我们会联合学校开展生动的讲座,发放有趣的小册子,用情景剧的形式向青少年普法,让他们懂法、学法、知法、用法。针对务工人员,我们利用过年前后外出务工人员在家这个时间段,主动入村进行普法宣传,重点讲解劳动合同、工伤维权知识,加强他们对法律的认知。针对农村居民,我们则通过魔术普法、文艺普法等形式入村普法,在每个村的微信群定期发送普法小知识,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此外,每村至少有一名专业律师担任专业法律顾问,同时专业律师为每村培养至少5名“法律明白人”。 经过3年努力,我们辖区内的矛盾纠纷明显下降,群众主动咨询法律问题的比例增长近一倍。 记者:您对年轻人从事基层司法工作有什么建议?您认为他们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杨少辉:一方面,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以便有效地进行法律宣传、矛盾调解和提供法律服务。另一方面,基层工作事情多、任务重,还有很多临时任务,工作人员需要有很强的心理抗压能力。我们的很多工作都直接面对群众,有的群众可能情绪激动,要学会“接地气”沟通,善用各种技巧来处理问题。此外,年轻人要发挥优势,利用好一些智能工具,主动思考推动“智慧司法”建设。例如,开发纠纷预警小程序,通过大数据分析矛盾高发区域;利用AI语音生成普法广播,扩大传播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