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09 第11版:平安开封
| 大 | | 中 | | 小 |
|
|
数据赋能 智启新篇 |
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检察院以数字引擎驱动法律监督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张东 实习生李梦华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334 |
|
|
|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新时代,法律监督与基层治理的融合发展迎来关键契机。我院成立数字专班,以数据为‘金钥匙’,破译基层治理的高效能密码,在法律监督的画卷上勾勒出基层善治的新图景。”5月7日,河南法治报记者走进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检察院,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郭宝霞向记者描绘数字检察蓝图。 破壁垒模型创新拓监督路径 曾经,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检察院的办案工作犹如在迷雾中摸索。高质效检察管理年活动开展前,检察官整日与案卷数据为伴,如同被困于“信息茧房”,行政职能部门各自守着“信息孤岛”,互相缺乏有效沟通。 该院成立数字专班后,检察官化身数据侦探,一头扎进海量卷宗与业务流程中,抽丝剥茧般梳理出隐藏的监督线索。当经营主体未依法变更法定代表人监督模型、未成年人“控辍保学”监督模型等陆续上线,“沉睡”的数据开始“苏醒”,分散在各领域的数据实现互联互通。 在数字专班办公室里,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不断碰撞,与某企业法定代表人有关的刑事案件判决书和市场登记信息“匹配异常”,某学生学籍状态与社区人口数据发出矛盾信号……这些存在疑问的线索被精准抓取,隐藏在基层治理角落里的问题无所遁形,为基层治理靶向施策提供关键依据。 搭平台数据联动护民生福祉 “以前排查司法救助线索,全靠检察官的‘铁脚板’一家家跑,就像大海捞针,效率低下且标准不一,一周查不了几个案子。”一名检察官回忆起过往满是感慨。 如今,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让救助工作驶入“快车道”。检察官轻点鼠标,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中的数百万条数据便开始高速运转。系统按照预设的关键词,迅速锁定重伤、残疾等重点信息,再与民政、残联的数据相互比对,精准定位需要救助的对象。 与此同时,该院研发线上司法救助小程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申请救助。当事人张某通过小程序提交了救助申请后几天,就收到了司法救助金。他感慨道:“没想到动动手指就能解决大难题,检察院的服务太贴心了!” 自该模型运行以来,14条人身损害类案件救助线索被发现,12个家庭获得了8.4万余元司法救助金,5名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就获得了“指尖上的救助”。 强效能数字引擎筑公益防线 在民生保障工作中,大数据模型同样发挥着硬核力量。 某养老服务中心里,高龄津贴违规发放监督模型正扫描着40余万条数据,短短数小时便锁定226条异常线索,涉及88人、两万余元资金,守护着群众的“养老钱”。 在整个公益诉讼领域,数字赋能的成效更为显著:新增法定领域立案量同比上升7.24%,其他新领域案件数量同比上升15.43%……这一串串的数字背后,是被守护的碧水蓝天、舌尖安全和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未成年人“控辍保学”行动中,检察官带着监督模型筛查出的76条线索,穿梭于街巷村落,让辍学孩子重返校园;面对涉刑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脱漏管难题,监督模型揪出的24条线索助力制发3件纠正违法通知书,相关案例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市场监管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迅速对违法任职的法定代表人依法处理。 从数据的“沉睡”到“觉醒”,从线索的“大海捞针”到“精准捕捉”,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检察院用实际行动证明,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提升法律监督质效的必经之路,更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为基层治理高效能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检察动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