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5-07
2025-05-07 第04版:法治关注 大 |  中 |  小 

健康从“心”开始拒绝隐形伤害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黄丽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342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诸多因素导致公众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2024年12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印发调整后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其中新增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职业病类别,类别中新增“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人员等应急救援人员)。新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于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本报特邀专家、律师为劳动者介绍医学、法律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在轻松的环境下快乐工作,在必要的时候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重点职业人群更需关注心理健康
    2022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开展全国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统计调查,将劳动者职业紧张、失眠、抑郁、焦虑等纳入监测范围,在对23个行业领域劳动者的16种健康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自述有抑郁、紧张、焦虑这些不良情绪的劳动者占比较高。
  “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主要来自特殊作业和职业暴露。特殊作业包括单调作业、夜班作业和脑力作业,职业暴露是指接触物理因素、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包括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容易产生烦恼,暴露毒物(铅、汞、有机溶剂等)浓度较高的生产性环境可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和精神症状。接触粉尘作业的劳动者也会引起生理和心理的紧张反应。”郑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欧海燕向河南法治报记者介绍,以下重点人群尤其需要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消防员
    消防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随时执行任务,不分昼夜,长时间消耗体力和精力等原因,容易导致他们精神疲劳。在与灾害抗争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消防员甚至会出现做噩梦、过度警觉、情绪紧张、烦躁焦虑、害怕恐惧等一系列应激反应。如果救援现场复杂,无法达到预期的救援效果,消防员有可能产生消极情绪,感到自责、无助和挫败。
    医务人员
    调查显示,长期接触生死场景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根据岗位类别将医务工作者分为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4类,其中医生的抑郁得分最高,护士的抑郁得分位列第二,管理人员的抑郁得分最低。
    教师
    教师的压力源于社会高期待、家校矛盾、学生管理以及职称晋升等。另外,班主任岗位的任职教师,常因与学生家长沟通而产生焦虑、失眠,甚至内分泌紊乱。
    人民警察
    人民警察是承担应急、对抗和高风险工作的特殊职业,不仅有常见的情绪困扰和工作家庭生活难以平衡的问题,还承受着常人没有的职业心理压力。一线人民警察和执法人员因高危任务、舆论压力及创伤性事件易出现情绪失控、冷漠等心理问题。
    制造业工人
    制造业工人长期从事重复性劳动,这种工作状况不仅引发身体疲劳,亦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新业态职业人群
    以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电商主播、网络写手等为代表,许多新业态职业者工作时间灵活,工作时长常常不受控制,长期不规律的作息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容易引发睡眠障碍。《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者抑郁风险较高;高强度使用短视频与抑郁风险、焦虑风险显著相关。
2 配套政策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
    在我国,相关法律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已经提出并越来越重视社会、职工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工作场所职业紧张(工作压力)的预防与控制,并推进标准和措施的执行。
    2017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2018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布了《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健康企业覆盖率”纳入了评价指标,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是健康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配合新《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今年4月3日发布了《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在‘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中就已经明确提出‘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复杂,新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疾病和工作压力导致的生理、心理等问题已成为亟待应对的职业健康新挑战’。”郑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林继军在接受河南法治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作为郑州市职业病防治的专业机构,他们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为指引,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
3 用人单位应避免触碰红线
  “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郑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副主任医师光在省在谈到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时讲到,用人单位要重视员工心理健康,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创建和谐、平等、信任、宽容的人文环境;合理设置工作班制,科学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加强技能培训,使员工能够胜任岗位需求;做好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为员工提供心理评估、心理咨询、教育培训服务;制订并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针对特殊时期、特定岗位人员,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比如,对长时间从事野外作业、密闭空间作业、紧张状态作业的劳动者,要组织专业人员及时开展一些心理辅导,发现存在不良情绪或者患心理疾患的劳动者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发生安全健康事故等不良后果。
    用人单位如何避免触碰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红线和法律红线?河南法治报记者采访了河南文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冯彦辉。
    冯彦辉介绍,所谓的红线一般来说就是法律法规中明文禁止的、不可逾越的行为准则的底线,《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第五项规定,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
    根据相关法律要求,以下行为也应属于用工单位不能逾越的底线:对员工的知情权、隐私权以及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的侵犯;强迫员工公开心理健康状况,或未经允许将心理咨询记录用于绩效考核,通过贬低、否定、制造愧疚感等方式打击员工自信心,刻意排挤、边缘化员工;侵犯员工基本劳动权利,比如长期要求员工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完成超负荷任务,导致员工崩溃或自杀倾向;要求服务业员工无限度压抑真实情绪,引发情感麻木或抑郁;明知员工出现心理问题(如情绪崩溃、自残倾向),却未提供任何援助或调岗安排,对残疾人员工不给予同工同酬待遇,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等。
    为避免触碰法律红线,冯彦辉提醒用人单位:应按照要求设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定期评估高风险岗位;建立匿名投诉渠道,严惩职场霸凌和歧视行为;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员工提供带薪休假或岗位调整,以及多渠道的心理关怀和心理援助,共同守护劳动者的职业心理健康。
4牢记心理援助热线12356
    郑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刚提醒,劳动者应主动关注自己的情绪波动和触发事件,学习识别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的“危险信号”:
    1.生理层面:持续失眠、心悸、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化症状。
    2.情绪层面:连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烦躁,对曾经喜爱的事情失去兴趣。
    3.认知层面: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决策困难等。
    4.社会功能:因工作压力回避社交、疏远家人朋友,或产生自我伤害的想法。
    据了解,截至今年5月1日0时,各地现有心理援助热线已与全国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12356连接,实现一个号码接通心理援助热线,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服务。
    此外,还可以借助量表(如下图)进行自我筛查。
    职业紧张测量核心量表结果评定方法如下:1题—5题、16题和17题“完全不同意”计5分,“不同意”计4分,“基本同意”计3分,“同意”计2分,“非常同意”计1分;其余各题目选项“完全不同意”计1分,“不同意”计2分,“基本同意”计3分,“同意”计4分,“非常同意”计5分;总分≥50定义为有职业紧张,分数越高表明职业紧张程度越严重,总分在50-53、54-57、>57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紧张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替代专业评估和诊断。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的背景、症状和生活情况。如果怀疑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援助请及时拨打12356心理援助热线。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