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07 第03版:法眼观澜
| 大 | | 中 | | 小 |
|
掠回周一 |
学术不端岂止是个人道德问题 |
|
|
作者:□峻峰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133 |
|
|
|
5月5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则通报引起关注。护士霍某某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被处分。这篇公开发表的关于子宫肌瘤患者护理问题的论文,竟然以部分男性为观察研究对象,一时成为网上笑料。 从表面看,这是一起个体违规事件,但若深究背后逻辑,便能发现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从论文生产的动机扭曲,到期刊审核的失守,再到评价体系的功利化导向,论文成为晋升的“敲门砖”,期刊沦为敛财的“印刷品”,评价体系异化为数字游戏,学术不端早已从个人道德问题演变为系统性问题。 学术不端并非新现象,其表现形式日益复杂,但本质是从“抄袭”到“买卖”的学术异化。根据《学术不端的13种表现形式》,抄袭、伪造数据、一稿多投、买卖论文等行为均属典型不端行为。而霍某某的案例中,论文被指“存在学术不端”,可能涉及数据造假或代写代发——这正是当前学术腐败的“重灾区”。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一个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论文代写市场规模曾达10亿元,产业链涵盖代写、中介、“包版”等环节。当学术成果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其背后的创新价值与学术尊严荡然无存。 霍某某为何铤而走险?肯定不是“闲来无事”。不言而喻,不够科学严谨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导致学术论文的市场刚需很强大。职称评定“唯论文”论还没有被彻底打破。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职称评聘产生的论文需求和正规期刊容量相差较大。供需失衡下, 论文成为“硬通货”,甚至出现“不发论文毕不了业”“不买论文评不上职称”的情况。当学术评价异化为数字游戏,个体的道德自律在职业压力前不堪一击。 漏洞百出的论文何以登堂入室?根源在于期刊的“生意经”。一些期刊的工作人员从“把关人”变成了“生意人”。部分期刊为牟利,形成“代写—代发—包版”的利益链。某些期刊发表论文时暗中标价。更为讽刺的是,部分编辑甚至“不负责审核内容”。当学术期刊沦为“论文工厂”,编辑的职责从“筛选知识”降格为“清点钞票”,所谓的“同行评议”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幌子。 霍某某的事件绝非孤例,其背后是多方共谋的系统性问题。一方面,部分单位对学术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一方面,期刊与中介合谋,将学术发表异化为“流水线生产”。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使得学术不端从个体失德升级为结构性腐败。 遏制学术不端,需要多措并举,实现从零容忍到制度重构的机制完善。要打破职称评定中的“唯论文”魔咒,推行分类评价机制,减少对论文数量的依赖。要强化各类期刊的学术道德建设,严查版面费交易,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期刊实施停刊、降级等处罚,同时推动学术调查社会化,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学术不端监督举报查纠机制。 学术不端早已超越个体道德范畴。唯有斩断利益链条、重构学术价值,才能让研究回归本真、回归法治的轨道,让知识生产真正服务于科学与真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