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4-30 第14版:法治文苑
| 大 | | 中 | | 小 |
|
|
诗意生活 |
为诗集《母亲的灶台》作序 |
|
作者:□焦红涛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844 |
|
|
|
无须刻意追索,大学毕业那年的人和事,已然遥远得如同隔世。时间的流逝如此迅疾,竟让人生出几分恍惚与不安。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而今我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却仍怀着一丝不甘。这隐约的惶惑,需要某种精神来填补,恰似一首临近终章的钢琴曲,总需几缕昂扬的旋律,为整部作品赋予灵魂。 德朝兄与我同窗三载,毕业后行事稳健务实,家庭亦美满和谐。日前忽闻他欲将大学时期散见于报刊的旧诗结集出版,我深知他此举的深意——诗歌于他,是一柄抵抗遗忘的利刃、一剂自我救赎的良方。 那个从煤城走出的少年,初入都市时亟须诗歌来锚定自我,而今他借由诗集编撰,再度完成对生命坐标的确认。他的诗作吟咏青春、友谊与故土,尤以农事诗最为动人。且看—— 在乡下的责任田里 退休的父亲从容地手舞镰刀 就像当年挥笔杆拨算盘一样 一边郑重其事规划丰收蓝图 一边小心谨慎演算实际数据 ——《割麦的父亲》 凭借一根火柴母亲轻而易举地占领了灶台 她点火从不划第二根火柴 蓝色火焰便徐徐升起 贴近愈加黝黑的锅底 与沸水开始对话 ——《母亲的灶台》 这些诗句以农具为笔,以炊烟为墨,将乡土经验与大学时光熔铸成诗。诗句所描写的从容不迫的父亲,是否在暗示生养我们的乡土会跨越发展的瓶颈,迎来它的千年蝶变?母亲的形象像父亲一样精明能干,她不仅节俭、朴实,而且技艺娴熟,诗句甚至能将日常的劳作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当德朝兄以“农事诗”开启大学诗歌创作生涯时,他实际上是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乡土经验与大学生涯作了时间上的贯通。这种贯通,伴随着时间发展向前延伸,使他在心灵上变得丰富与完整。 学者王汎森曾言:“哲学是生活的艺术。”即在枯燥的著述背后,也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诗歌于德朝兄,正是这般生活的艺术。无论是《问荷》中“载愁的白云”,还是《燃烧的煤》里“体察冷暖的沉默”,都是其生命经验的诗性显影。他以诗句铭刻爱情的悸动、煤城的记忆时,实则是在完成对自我的精神考古。这种提前规划生命、预演存在的能力,或许正是他人生通达的密码——毕竟,最高明的规划,不正是想象力的远征吗?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