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4-15 第05版:新征程,我是主角系列报道
| 大 | | 中 | | 小 |
|
|
“不让一个人掉队” |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董景娅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853 |
|
|
|
“穿上警服,我就要守护万家安宁。”这是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大队长邱广超常挂在嘴边的话。 2008年从部队转业后,他主动选择加入戒毒人民警察队伍,把军营锤炼出的军人品质融入警营,用“破冰者”的勇气和“摆渡人”的柔情,唤醒了千百个迷失的灵魂,在戒毒战场上续写着别样的忠诚。 戒毒故事 “我已经这样了,你现在让我戒毒还不如直接要我的命!” 这是戒毒人员焦某没来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之前,整天对老父亲说的一句话。焦某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原本前途一片光明的他被毒品消磨了斗志,终日浑浑噩噩,躺在家里醉生梦死。老父亲恨铁不成钢,苦苦劝说儿子走正道,可焦某总是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父亲看着曾被全家人视为骄傲的儿子沦为现在这副模样,心痛又气愤,将他送进了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 焦某对父亲心怀怨恨。入所初期,他情绪萎靡、沉默寡言,对身边人充满戒备,也从不和家人联系。邱广超屡次尝试和他谈心,焦某总是撂下一句话就闭口不言:“我连自己都救不了,谁也别想救我。” 在一次个别谈话教育中,邱广超对焦某说:“我曾在部队服役,我就见不得有人掉队,我要把掉队的你们拉回来,不让一个人掉队。”听到这句话,焦某突然痛哭流涕,一直说着自己也不想掉队,自己本是“走在别人前面的优秀者”。邱广超敏锐地觉察到这个突破口,持续通过个别谈话教育鼓励他。焦某逐渐放下戒备,向邱广超袒露内心。焦某坦言,他也想过戒除毒瘾,可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家人的疏离又加重了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慢慢地他开始放任自己沉沦。 在邱广超的鼓励下,焦某多次尝试和父亲进行亲情电话联系,但父亲却拒绝接听。2024年中秋前夕,邱广超拨通了焦某父亲的电话:“老哥,孩子写了封家书,字里行间满是悔恨,我念给您听……”许久之后,电话那头传来哽咽的声音,焦某父亲的态度终于有了转变。邱广超趁热打铁,说服其参加亲情探访。焦某与父亲重逢时,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亲人的重新接纳,如同春日暖阳,照进他灰暗的世界,让他重燃了对生活的希望。 “我还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焦某在日记本里郑重地写道。 戒毒人员吕某初中辍学后受“朋友”诱骗滞留缅北,2023年底被遣送回国。因尿检阳性,公安机关对其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入所初期,他情绪萎靡,终日沉默寡言,对身边人充满戒备,消极抵触戒治生活,也从不和家人联系。经多次谈话,邱广超了解到,吕某是在和父亲吵架后负气出走期间被骗到了缅甸,后又染上毒瘾,多年来他始终没有和家里人联系。 邱广超决定以亲情修复为突破口,帮助吕某重建家庭关系。几经波折,邱广超联系上了吕某的父亲,坚持每周与其电话联系,唠唠家常,讲讲吕某在所表现。终于,吕某父母同意来所里看看吕某。 从那以后,吕某像变了个人,一步步地成长为戒治标兵。 对话 记者:您为何选择成为一名戒毒人民警察? 邱广超:2008年我临近转业时,正好遇到汶川地震。我跟随部队抗震救灾,救出一名7岁的小女孩。她身材瘦小,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后来我在配合地方政府救助过程中,了解到她的父母都是吸毒者,母亲已经去世,父亲正在接受强制隔离戒毒。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毒品对家庭的巨大伤害。转业时,我坚定地选择了司法行政戒毒事业。转业到戒毒所后,我目睹一个个被毒品肆意摧残的鲜活生命和他们支离破碎、满是悲戚的家庭,就愈发坚信——这儿,就是我新的“战场”。每一个戒毒人员背后,都牵扯着父母妻儿。挽救一个人,实际就是挽救一整个家庭。这份工作,意义重大,很是值得。 记者:您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邱广超:起初我认为部队带兵的经历会让我很快适应戒毒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在部队,纪律就是指挥棒,战士们都有高度的服从意识和团队意识;但戒毒人员大多家庭破碎,人生灰暗,这导致他们纪律意识淡薄,合作意识不强。这前后的落差曾让我十分困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明白,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坚持和坚守。 记者:您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戒毒人民警察,最重要的是什么? 邱广超: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戒毒人民警察要具备“三心”。一是责任心。戒毒人民警察,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名戒毒人员。二是同理心。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也是毒品受害者,他们行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家庭和个人原因。我们要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挣扎,用真诚的关怀去教育感化他们。三是恒心。戒毒工作是一场持久战,戒毒人员戒断过程中会有反复和挫折,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引导、鼓励戒毒人员,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向康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