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4-15 第05版:新征程,我是主角系列报道
| 大 | | 中 | | 小 |
|
我是戒毒人民警察 |
“我们必须更有力量” |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董景娅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744 |
|
|
|
“戒毒是一场与心魔的拉锯战,我们必须更有力量。”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二大队大队长李涛涛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每个戒毒人员的性格特征、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网。 扎根戒毒一线16年,李涛涛创新提出“三维介入”戒治工作机制,从心理疏导、教育矫治和帮扶救助3个维度入手,为每名戒毒人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康复计划。16年来,他累计转化顽固抗拒戒治人员47名,帮助千余人成功回归社会,用铁血柔情为迷路浪子织就了一张“拯救之网”。 戒毒故事 2023年夏天,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了一名特殊的戒毒人员——杨某。因脑梗导致身体活动受限,被送至戒毒所时,杨某情绪极度低落,甚至绝食抗拒治疗。 “他眼神里透着绝望,但我们看到的是求救信号。”李涛涛翻阅杨某的案卷发现,这名曾经的成功商人因生意伙伴的引诱,夫妻双双染上毒瘾,妻子正在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强戒,家中仅剩一个刚成年的女儿。 “每名戒毒人员背后都有一个破碎的家庭,我们的任务就是帮他们拼好这片‘拼图’,让每一块碎片归位。”李涛涛立即决定,对杨某启动“三维介入”戒治工作机制。 李涛涛每天利用休息时间与杨某谈心,讲述其他戒毒人员的成功案例,帮他打开心扉重燃希望。同时,李涛涛时刻关注了解杨某妻子的戒治情况,鼓励他们“共治共戒”。为了改善杨某的身体状况,李涛涛配合所医院为杨某制订专属理疗计划,并自费购置带扶手的坐便椅,解决其如厕难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某的情况越来越好。可是,一天午休时,杨某突发癫痫昏迷,被紧急送医。李涛涛和值班干警连续72小时守在医院,轮流为他清理排泄物、按摩萎缩的肌肉。护士感慨:“亲人都未必能做到这份儿上。”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终于融化了杨某心中的坚冰。 病情缓解后,杨某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和戒治管理,不仅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还在所内文艺会演中表演了手语舞《感恩的心》。后来,杨某因表现优异提前解除强戒,与女儿团聚。 “预防比挽救更重要!”在戒毒所的教育戒治工作中,李涛涛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他深知预防是遏制毒害的第一道防线,积极参加河南司法行政“豫戒先锋”禁毒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和所里其他业务骨干一起走进许昌市20余所大中小学、社区广场和乡村,开展禁毒主题宣讲,通过仿真毒品模型展示、VR毒瘾体验、解戒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传播禁毒知识。 从制订个性化戒治方案到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从高墙内的谆谆教诲到全民禁毒的阵地拓展,李涛涛用10余年坚守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累计帮助160余名戒毒人员掌握职业技能并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推动建立后续照管档案400余份。正如李涛涛笔记本扉页所写:“拯救一个个迷失者,就是守护千万个家庭。”在这条重塑灵魂的道路上,李涛涛和战友们仍在奋力前行。 对话 记者:为何选择成为一名戒毒人民警察? 李涛涛: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军人和警察职业特别向往。当通过公务员考试并成为一名戒毒人民警察时,我感到无比自豪。因为这不仅圆了我儿时的梦想,也是对父亲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真正深入接触戒毒人员和了解他们的家庭后,我深刻体会到毒品的可怕与危害。正是这种切身的感受,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念:扎根基层,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那些迷失的灵魂,帮助他们重获新生。 记者:您觉得成为一名优秀的戒毒人民警察,必须具备哪些素质? 李涛涛:学习能力是基础,戒毒人民警察需要不断增强个人的学习能力,政治理论知识帮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业务知识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夯实理论基础,才能适应新时代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实践运用是关键,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育戒治工作中去,了解戒毒人员基本情况,针对戒毒人员的特点,制订个性化戒治方案,通过科学方法和有效手段引导他们摆脱毒瘾。 情绪管理是保障,戒毒工作充满挑战和压力,我们需具备强大的抗压能力,以冷静、理性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困难。 记者:您对新入警人员有什么嘱托? 李涛涛:我认为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三心”。首先要有决心,深刻认识到戒毒工作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己任,敢于承担,敢于斗争,直面戒毒工作中的困难和风险。其次要有信心,既要相信自身能力,也要对戒毒人员的康复充满信心,为戒毒人员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最后要有恒心,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应对工作新挑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