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4-09 第05版:法治关注
| 大 | | 中 | | 小 |
|
|
“言和树”下话和谐 |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张东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508 |
|
|
|
光影斑驳,绿意盎然。然而,小院里的平静被一位老人的急切脚步声打破。 “他不能进我家的院子……”最近,陈某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通许县历庄乡综治中心院内,诉说着内心的不平,为了阻止邻居除树,陈某始终不肯妥协。 原来,前些年,陈某因自家的树长到了邻居家院里,需要砍除树杈,却被邻居拒绝进院,最后花费1200元请了吊车,才把事情解决。如今,轮到邻居遇到同样问题时,陈某坚持不允许邻居进院。 面对两家僵持不下、积怨已久的局面,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4月3日,便将陈某邀请至“言和树”下。 “老陈,你瞧,这两棵树各自伸出的一根枝丫,在空中相互交织、紧密相连,就像人和人相处一样,和睦了,日子才能越过越甜……”“老陈,过去的事儿虽让你受了委屈,可咱不能让怨恨一直延续下去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工作人员娓娓道来,眼神里满是关切与期待。 陈某抬起头,望向相互缠绕的树枝,思绪万千。工作人员趁热打铁,讲述着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暖心故事。许久,陈某长叹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不能让这点事儿毁了多年的邻里情分。” 这棵“言和树”已成为通许县厉庄乡独具特色的调解标志,在化解邻里纠纷、促进乡村和谐等方面,发挥着润物无声却又影响深远的积极作用。 “这两棵树看似平凡无奇,实则蕴含着深刻意义。它们各自伸展而出的一根枝丫,在空中紧密相连,恰似二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之态,故得雅名——‘言和树’。”通许县厉庄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董玉琴说。 “言和树”见证了该乡基层综治工作的成果。近年来,厉庄乡坚持党建引领,从小处、细处、实处着手,探索“1337”工作机制,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言和树”下绘就了乡村平安建设的新画卷。 一个平台治理 走进厉庄乡政法工作综合办公区,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映入眼帘。这里整合了平安办、司法所等部门资源力量,宛如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各个零部件协同发力。统一的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居于核心位置,大屏幕上闪烁着各类数据与实时信息,工作人员紧盯屏幕,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利用智能化手段精准管理城镇、贴心服务群众,矛盾纠纷、群众诉求一网受理,实现让群众只跑一次。 “以前办个事儿得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可好了,在这儿一站式全搞定。”前来办事的王某笑着说。 三项机制保障 议事协调机制,就是通过建立周例会、月联席会等,对重要信息交流共享,对难点问题联合研判、联动处置。 积分量化管理机制,就是每月细化工作任务,将完成情况作为考评内容,进行百分制打分,对工作表现积极,工作成绩突出的村进行激励,规范化管理政法工作,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水平。 矛盾化解机制,就是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实行乡党委书记定期接访,包村干部、村干部挨家走访,包案领导和包村领导回访,形成严密的工作闭环。矛调中心、司法所、派出所联合起来,如同编织起一张严密的网格,对矛盾纠纷进行点—面—线—件网格化管理,让问题无处遁形。 三个七天化解 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实施三个七天化解办结机制。第一个七天,村民调小组开展调解工作,摆事实、讲道理,并建立台账;第二个七天,若村民调小组未调解成功,乡政法专班会议随即召开,专家、干部齐聚一堂,进一步深挖矛盾根源,调解矛盾;最后一个七天,对经政法专班会议仍未化解的矛盾纠纷,由乡联席会议、党委扩大会议讨论并最终化解。另外,围绕影响社会稳定的新矛盾、新问题,每个月定期召开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议,大家围坐在一起,对排摸出的矛盾纠纷进行深入剖析,抽丝剥茧般找到问题根源,采取有效举措。 如今,在厉庄乡,“言和树”不仅仅是一棵树,它是邻里和睦的象征,是基层综合治理智慧的结晶,更是乡村和谐的生动注脚。这片土地上,正以树为媒,绘就一幅村美、人善、家和的新画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