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4-09
2025-04-09 第03版:新征程,我是主角系列报道 大 |  中 |  小 

用“头拱地”的倔劲执行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岳明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852
    人们常说,执行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与审判不同,执行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执行干警的战场,从来不在庄严的法庭,而是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
    核查卷宗材料、联系双方当事人沟通案件情况,奔赴各地查找被执行人下落……环环紧凑的工作安排构成了郑州市金水区法院执行干警代红涛的工作日常。时光摩挲着一页页卷宗在指尖流转,周围同事对代红涛的称呼也从“小代”变成了更为亲切的“老代”。
    工作上愈加游刃有余,为民服务的初心却始终如一。“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都是大事,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将当事人纸上的胜诉权益转化为手中的真金白银。”代红涛常这样说,也在为此全力以赴。
执行故事
    在执行界里有这么一句话:不是在执行,就是在执行的路上。尤其在年底节前这种关键节点,边吃饭边工作就是代红涛工作的常态。有一次,他刚端起午饭便接到申请人王某的紧急来电,称其在某饭店找到了长期拖欠其工资的被执行人程某,希望执行干警快速赶来。代红涛立刻放下碗筷,准备好相关手续,带着团队干警仅用半小时便抵达了现场,将正欲离开的程某拦截。
  “这个案件才欠几千块钱,你们咋这么快就找上我了?”面对突然出现的执行干警,程某有些发蒙,仍试图找各种理由逃避还款责任。
    结合案件实际,代红涛耐心向程某阐明其负有的履行义务及不履行的不利后果,劝说程某主动还款。在他的释法明理下,程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表示愿意履行。这起涉及劳动者权益的案件从收案到结案仅耗时3小时便执行完毕,王某也如愿在年前拿到了自己的工资。
    在兑现胜诉权益的执行路上,代红涛认为执行不仅要有强制手段重拳出击,还要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给予一些诚实却不幸被执行的当事人善意关怀。李某与张某因货款纠纷闹上法院,判决后张某未履行义务,李某申请强制执行。接手案件后,代红涛查控张某财产未果,后通过线索及时找到了在外地打工的张某。
    面对执行干警,张某黯然称自己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因突遭变故,家庭陷入困境。代红涛认真核查后,发现张某所述情况属实。在他看来,此时就算对张某采取强制拘留措施,其仍无能力偿还欠款,且会丢掉来之不易的工作,后续丧失偿债能力,李某的权益更无法得到保障。
    于是,代红涛耐心向张某释法,让他明白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同时,他如实将张某的情况告知李某,从法理和情理的角度出发,组织双方进行和解,努力寻求两人都能接受的方案。最终,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张某每月用工资分期偿还全部欠款。
    在日常的执行工作中,代红涛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案件,而他深知刚柔并济的重要性。就拿处理探视权纠纷来说,这类纠纷往往涉及复杂的情感和家庭矛盾。处理这类纠纷时,他更以抽丝剥茧的耐心展现出细腻的司法智慧。
    在王某申请执行探视权纠纷案件中,被执行人赵某处于失联状态。代红涛辗转通过婚介人、赵某父母多层联络,终于联系上了赵某。赵某在接到代红涛电话后也是非常震惊,但随后又情绪激动地诉说了其和王某的恩怨,表示王某在婚姻存续期间,并未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无论如何执行,都不愿意让王某见到孩子。见此情形,代红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赵某思想工作:“大人之间的矛盾不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父亲的参与……”
    心结的解开,往往不是一次外出执行、一次谈话就能实现的。经过和代红涛的5次电话长谈后,赵某最终同意在法院的主持下,让王某探视孩子。
    一纸文书千钧重,“如我在执”暖人心。在代红涛看来,执行如同登山,没有什么速成技巧,更没有什么捷径,有的只是头拱地的倔劲,有的只是司法为民的态度,只有把公正与效率作为行动的指南,才能做一名让群众满意的执行干警。
对话
    记者:在处理涉及探视权纠纷执行案件时,仅依靠法律强制执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代红涛:财产可以强制执行,而人心只能用真情疏解。探视权等涉及家庭纠纷的执行案件不同于一般执行,是以亲情关系为基础,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往往一次执行完毕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并未消灭。只要在义务履行期间,一方有不配合行为,执行程序则会再次启动,不仅增加当事人诉累,亲情也会因频繁执行而更趋于破裂。因此,让监护人坐在一起,解开心结,从未成年人利益出发,协商一个合理的探视方案才是解决此类纠纷的关键。
    记者:您常年扎根执行一线,有什么经验方法可以分享?
    代红涛:执行不仅是一项严肃的法律程序,更是一份饱含温度的责任。作为执行干警,不应只是机械地执行法律条文,而是要秉持善意文明的执行理念,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修复社会关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