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4-02 第14版:法治文苑
| 大 | | 中 | | 小 |
|
颂英烈 |
细雨长歌念英魂 |
|
|
作者:□王飞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113 |
|
|
|
编者按 春山染翠,万物生发,又是一年清明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明,不仅是缅怀先烈、扫墓祭祖的节日,也是郊游踏青、亲近自然的契机。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清明节日文化内涵,本报特邀一线法律工作者以及长期关注《法治文苑》的读者朋友,谈谈他们关于清明的所思所感。愿今人循着春光的指引,心存感恩,砥砺前行。 清明将至,细密的雨丝编织起一张无边的思念之网,悠悠地,把我的思绪牵回了那段热血激荡的南疆岁月。 踏入南疆战场,我们团四连的战士黄胄肩负起一项沉重而又无比神圣的使命——从一线运回并洗消牺牲战友的遗体。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倾盆大雨裹挟着山洪和泥石流,如猛兽般汹涌袭来。黄胄居住的木板房在洪水中飘摇,被推出十几米远。在紧急撤离的时刻,黄胄一边呼喊战友撤离,一边转身冲向那面挂着枪的墙壁。就在他握住枪的瞬间,汹涌的洪水再次咆哮而至,将他冲进深沟里。 连队得知消息后,立刻派出几十名战士,进行地毯式搜寻。整整三天,大家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终于在一处滩涂中找到了黄胄,可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悲痛万分——黄胄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唯有那紧紧捆在腰间的军用腰带依旧醒目,无声地证明着他是四连的英勇战士黄胄。 作为我们团唯一牺牲的战士,黄胄的名字和事迹,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祖国的南疆,也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战友的心中。 1986年,云南老山地区遭遇了大暴雨,我和干事张泉超前往四连采访,不幸被这场暴雨困在了那里。日子一天天过去,雨势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看着四连战士们艰辛的生活,我们决定返回团部,一来是为了减轻战士们的生活负担,二来我们也牵挂着团部的工作。从老山主峰返回团部,道路被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冲得支离破碎,战士们栖身的猫耳洞被无情摧毁。 就在我们精疲力竭之时,前方路边一辆军车闯入了我们的视线。张泉超向我示意,让我去问问能否搭个便车。当我爬上军车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心上。车上静静躺着四个战士,他们的身体被雨水泡得肿胀,皮肤泛白,身上仅盖着半条白床单。那一瞬间,时间仿佛凝固,我的心被深深刺痛。这些年轻鲜活的生命,还未在战场上绽放光芒,却被自然灾害残忍夺走。 那一幕在我眼前反复浮现,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令人敬佩的是,洪灾过后,战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迅速修复被冲毁的工事。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南疆的每一寸土地。 时光匆匆,四十年如白驹过隙,可那些血与火交织的日子却仿佛就在昨天,清晰得如同眼前的雨滴。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为了祖国边疆的安宁,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检察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