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3-14 第10版:平安校园
| 大 | | 中 | | 小 |
|
悦悦姐姐讲安全 |
考证无捷径“包过”是陷阱 |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王钰颖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720 |
|
|
|
“有内部指标”“包过”“不过包退款”……这些诱人的广告词,在社交平台和培训机构网站上传播。当前,越来越多人希望通过考取证书来提升就业竞争力,一些不法机构就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编织出一个个“包过”的美梦。但是,这些承诺背后往往藏着精心设计的骗局,让考生不仅损失钱财,还可能触犯法律,付出惨痛代价。 这类骗局往往具有以下特征:承诺“不过包退”,营造零风险的假象;伪造成功案例,展示虚假的通过率和学员反馈;使用“内部指标”“特殊渠道”等模糊说辞,制造神秘感;收费远高于市场水平,且要求一次性付清。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骗局利用了人们的侥幸心理和从众心理。当看到“90%通过率”“上千名学员成功取证”的宣传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放松警惕,认为“别人能过,我也能过”。 实际上,宣扬“保分”“包过”,本就是违法行为。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以及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 培训机构所谓的“包过”,其实是在骗钱。考生考过了,显得培训机构有“门道”;考不过,培训机构往往以各种借口为由不退费用。线上培训机构学员地域分布广、办公场所不固定,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维权困难,且成本较高。还有一些“包过”班背后是违法产业链,诈骗分子收完钱就失联。 请大家牢记,正规机构不会做出“包过”承诺,而是注重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查看其办学资质、师资力量和往期学员的真实评价,也可以到教育部门官网查询机构资质。发现在线培训机构虚假宣传、违规经营,应该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举报。 最后,希望大家明白,考证的最终目的不是一纸证书,而是获得知识或技能。只有脚踏实地地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