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3-13
2025-03-13 第16版:法治聚焦 大 |  中 |  小 

网络交友小心“甜蜜陷阱”

作者: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879
    网络直播间“钓鱼”,假借恋爱名义骗取财产后立刻“蒸发”……近期,天津警方侦破一起案件,诈骗分子通过花言巧语,让受害者掉入恋爱的“甜蜜”陷阱,在转账200多次共计65万元后,诈骗分子消失不见。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这类网络情感诈骗多发,值得网民警惕。
    直播间里的“甜蜜陷阱”
  回忆被骗经历,楠楠至今仍心有余悸。
  今年30多岁的她经济独立,感情生活却不如意。2023年的一个深夜,她在刷短视频时,进入一个同城直播间,偶遇男主播李某。李某与楠楠热情互动,让她顿生好感。随后几天,楠楠每晚准时来到李某的直播间,倾听他的故事。
  “他在直播间里说自己会做买卖,朋友很多,而且摆平过很多事。这让我觉得他值得依靠。”令楠楠更上头的是,在人气一直不高的直播间里,这样一个“有本事”的男人总是会耐心解答她的问题;下播后,还会主动与其私聊谈心。一来二去,楠楠发现,李某不仅热情大方,与自己同乡同龄,还有共同的感情困惑,于是她彻底沦陷了。
  不久后,两人相约见面,并发展成情侣。殊不知,此时楠楠已坠入李某编织的情网陷阱。
  见面后仅仅一周,李某就开口向楠楠借钱,称想要跟朋友合伙做生意,但是手头还缺5万元。热恋中的楠楠并未察觉异常,爽快地把钱转了过去。尝到甜头后,李某借钱的频率越来越高,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半年多后,楠楠的钱包被日渐掏空,双方的争吵、冷战逐渐多了起来。不堪重负的她最终提出分手,并要求还钱。可一听到“还钱”二字,李某就立刻“失联”了。
  此时,意识到被骗的楠楠报了警。天津警方接警后,立即组成专案组对案件展开侦查。办案民警围绕李某的资金流水进行查证,查实其虚构事实进行诈骗的证据。不久前,经过警方多方追查,李某被传唤到案,并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目前,李某已被依法批准逮捕。
揭秘诈骗套路    事实上,情感诈骗案件近年来并不少见。
    去年8月,广西一地法院公开宣判一起涉网恋诈骗案件。被告人周某在不到两年内通过网络与7名女子建立恋爱关系,其间骗取7人共计193万余元。
    去年,湖南一地法院审结一起诈骗案件,年近60岁的龙某虚构医生身份,同时和3名女子恋爱,共骗取31万余元,最终因诈骗获刑。
    记者调查了解到,犯罪分子实施情感诈骗的步骤往往是:打造虚假人设,获得感情依赖;编织各色理由,小额多次索财;榨干余额,迅速消失。
  “这类骗术其实并不高明,但是前期铺垫很到位,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参与案件侦办的天津市公安局民警说,诈骗分子一般通过网络交友等方式,物色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目标对象,然后投其所好打造人设。“比如,楠楠感情失意,李某就包装出专一的品质;楠楠想结识有一定能力的男人,李某就当着她的面接听电话假装帮朋友‘平事’。”
    在天津警方侦办的另一起案件中,负债累累的犯罪嫌疑人长期在社交平台炫富,把自己包装成具有雄厚财力的租车行老板,诈骗一女子近50万元。
  “在这两起案件中,诈骗分子一开始都对受害者嘘寒问暖,并舍得为她们花钱,给足情绪价值,开展长线经营,让受害者以为遇到真爱而放松警惕。”办案民警说。
    一旦受害者出现情感依赖后,诈骗分子就会伸出收割的“镰刀”。“生意周转、帮朋友办事、修车……李某找楠楠‘借钱’时,理由不计其数。”办案民警在梳理案情时发现,在两人热恋期,李某几乎每隔两天都会找楠楠“借钱”。一旦楠楠提出疑问,李某则以“你不够信任我”进行心理绑架,使其自愿付出金钱“证明爱意”。
    随着情感关系的加深,诈骗分子会根据受害者的心理和经济状况,不断调整诈骗策略,从最初的“借钱”发展到诱导投资、共同创业等更高金额的诈骗,让受害者越陷越深。
    最终,一些诈骗分子发现受害者钱财所剩无几后,要么降低感情热度,要么迅速抽身逃离。而受害者往往直到“恋人”失联,才会幡然醒悟。
不要轻信陌生网友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情感诈骗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长周期性,给案件侦办和资金追回带来较大难度。警方介入时,一些证据随时间流逝已经消失,有的受害者也回忆模糊,给取证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有的被‘借钱’次数太多,到底被骗了多少钱,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办案民警说,一些诈骗分子还会蓄意哄骗受害人删除聊天、转账记录,以逃避后续追责。
    不仅如此,许多情感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往往有赌博、沉迷游戏、过度消费等不良嗜好。即便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归案,被骗资金往往也已挥霍一空,难以追回。
    办案民警表示:“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但感情生活不如意、社交圈狭窄的人群更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其中不乏高学历人士。”
    警方提示,不要轻信陌生网友,被其表面行为所迷惑;对于任何金钱需求,都要特别保持警惕,不轻易转账或参与任何投资项目,一旦发现可疑行迹,可及时求助警方。
                (据新华社)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