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2-28 第12版:平安开封
| 大 | | 中 | | 小 |
|
|
数字领航 赋能法律监督进阶之路 |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张东
实习生李梦华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370 |
|
|
|
“数字检察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检察监督有了‘超能力’,未来我们将沿着这条数字化之路,一路疾驰,守护公平正义永不停歇。”2月25日,河南法治报记者来到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检察院采访时,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军强说。 2024年以来,在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检察院,一场由“数字检察”掀起的变革之风,正强劲地吹遍每一个角落,“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数字检察工作机制,驱动着法律监督工作向着高效进阶的航道全速前行。 精研模型挖掘监督“富矿” 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检察院干警们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类数据资料,墙上的白板写满密密麻麻的分析思路。在这里,“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绝非一句空话,他们以“检护民生”专项活动为突破口,一头扎进海量数据,探寻隐藏其中的监督线索。 当发现行政机关在高龄津贴发放环节存在漏洞,可能导致资金流失、侵害老年群体权益时,该院迅速组建攻坚小组,成功构建出“高龄津贴资金监管法律监督模型”。这一模型就像一个精准的“筛子”,从繁杂的数据中筛查出存疑数据2689条,涉及违规发放资金16万余元。随后,该院将情况上报开封市检察院。全市检察机关闻令而动,启动一体化办案机制,最终共发现存疑数据7.2万余条,涉及1.2万余名老人,金额521万余元。 该院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严格落实高龄津贴审核、发放、监管职责,及时追回违规发放的高龄津贴。 不仅如此,该院还联合多部门会签《关于建立高龄津贴配合协作机制的若干意见》,打通数据共享壁垒,让高龄津贴发放监管步入正轨。这一案例不仅被省检察院评为大数据赋能典型案例,还引得媒体纷纷聚焦,经验做法传遍四方。 巧借众长传递司法温度 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接访检察官正通过大数据平台,关注着侵害特殊群体权益的蛛丝马迹,以法律监督模型应用“小切口”,推动做好检护民生“大文章”。因为他们深知,紧贴社会治理难点,才能直击民生痛点。 他们依托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广纳各地之长,运用支持农民工讨薪监督模型,迅速介入,通过向农民工释法说理、协助收集证据等,帮农民工追回5万余元欠薪;运用政务公开信息侵犯个人信息安全法律监督模型,发现辖区政务网站存在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隐患后立刻督促整改,守护公民信息安全;运用司法救助相关法律监督模型,筛选出11件被害人急需救助的案件,8万余元司法救助金及时发放。 多措并举锻造数字尖兵 走进该院会议室,数字检察工作领导小组的例会正在热烈进行。院领导专注地倾听汇报,不时插话提问,为数字检察工作“把脉问诊”。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该院将数字检察列为一把手工程,从顶层设计上保障推进力度。院领导带头学、带头干,深入办案一线。该院融合打造的数字检察办案团队,汇聚各方人才,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强化数字思维,拓展办案路径;组织召开“紧随时代提质效,数字检察正当时”大数据监督专题研讨会,干警交流互进;组织办案团队赴外地考察学习,拓展工作思路,汲取成功经验;建立“一周一督促,一月一通报”动态管理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持续传导压力;将数字检察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激发内生动力。 在这场数字变革中,该院不仅提升了办案质效,还培养出一批讲政治、精业务、懂“数字”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如今,他们正怀揣着对法治的执着追求,向着更高峰攀登,用数字书写着检察新篇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