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1-02
2025-01-02 第13版:法治文苑 大 |  中 |  小 
烟火气

下粉条

作者:□张建树 来源:河南法治报 字数:1098
  “春栽红薯秋打粉,寒冬腊月下粉条。”这句谚语形象地描述了红薯粉条的制作时节,强调了寒冬腊月是下粉条的最佳时机。
    每年冬天,都是农村最清闲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下一些粉条留着一家人吃。冬天下出来的粉条好吃得很,比其他季节里下出来的筋道。因此,冬天的农村,下粉条的镜头几乎天天都有,就像过年一样,这是我小时候在农村经常看到的场景。
    那时我才六七岁,最喜欢跟着大人下粉条,不仅是因为下粉条的屋子里暖和,更重要的是,下完粉条,还能喝上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宽扁粉坨白菜汤。虽然没有肉丝,但在那个年代,我觉得过瘾极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栽红薯,入冬后把红薯起到家里,一部分加工成片晒干磨粉,一部分窖起来食用,剩下的都打成淀粉,专门用来下粉条。把打好的粉条晒干保存起来,可以做汤,也可以和白菜一起炒,吃法样式多多,爽滑可口。
    我家年年都晒几大包红薯干淀粉,有三四十斤。进入腊月,家家户户的红薯淀粉晒干后,几家邻居会约好时间,商议用谁家的锅,再一起围着大锅下粉条。
    烧火、端瓢、捞粉条、晾晒,这些环节都要求能熟练操作,没干过的人难以胜任。首先要打芡,水温要合适,淀粉、水、明矾的比例要控制好,各个环节都有技术要求,稍有不慎就做不好,要么断条,要么难以成形。再说捞粉,看似没啥技术含量,但懂的人都明白,一定要等到锅里的粉条自动浮上来,再迅速用大筷子捞起来,搭在预先准备好的枝条上。捞早了粉条吃起来不筋道,捞晚了吃起来没有粉条味。
    爷爷下了一辈子的粉条,各种情况都经历过。我家下粉条的时候,他在屋子里一会儿摸摸水温,一会儿让再加些干淀粉搓揉,时而挑起和好的淀粉面糊在空中来回摆动几下,时而示意把瓢再抬高一些……
    外边寒气袭人,屋子里却热气腾腾,白白的青烟一层摞一层,在屋子里飘来飘去。大家围着冒热气的大锅,各忙各的活,说说笑笑不亦乐乎。不到一小时的功夫,屋里的气温逐渐升高,豆大的汗珠子从脸上哗哗往下滴,年轻人脱掉棉袄,年长的挽起袖子,家里的小黑狗挤着身子向灶台旁的柴火堆底下钻,撵都撵不出去。
    我和几个小伙伴就躺在柴火堆上,等着喝一碗宽扁粉坨白菜汤,等着等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等到粉条下好已是半夜,屋外气温骤降,挂着的粉条也变得硬邦邦的。为了暖身子,大家会做一锅宽扁粉坨白菜汤,再挑起一点猪油放到锅里,别提多好吃了。
    我们在梦里听到开饭,兴奋得不得了,一骨碌爬起来,端起那碗热乎乎的宽扁粉坨白菜汤,一口气喝两大碗,撑得肚子像个小圆球。
    现在想起来这一幕,仍觉得十分有趣。我觉得那碗宽扁粉坨白菜汤,一点都不逊色于现在的大鱼大肉。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想回到那个下粉条的屋里,再去美美地喝一碗宽扁粉坨白菜汤。(作者单位:永城市卧龙镇法治办)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有图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