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0-29 第16版:河南法学会
| 大 | | 中 | | 小 |
|
“首席+站点”之河南实践 |
淇县法学会创新“三双”工作法释放法治大效能 |
|
|
作者:□河南法治报记者荆锐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2243 |
|
|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近年来,淇县法学会立足实际,不断夯实基层基础,积极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与基层服务站点有机结合,探索“双轮驱动、双边组团、双向发力”多维融合的工作模式,畅通了优质法律资源下沉和基层法治效能上升的双向奔赴之路。 A坚持“双轮驱动”建好基层法律服务主阵地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层群众对法治的需求也愈加凸显。 为进一步推动法学会工作向基层延伸,近年来,淇县始终将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依托县、乡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社区)矛调室,在乡(镇)层面、村(社区)层面、园区(企业)和执法部门层面建立门类齐全的法学会工作站,实现县、乡(镇)、村(社区)及重点执法部门全覆盖,同时,立足各地法治资源和法律需求情况,分四类梯次化、差异化推进全县187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促使更多法治资源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贴近。 截至目前,该县已高标准建设法学会工作站29个、服务点187个,打造了纵向三级贯通、横向融合协同的基层服务站点体系。从家事纠纷到消费维权,从劳动争议到合同纠纷,在淇县,许多遇到法律难题的群众选择走进家门口的基层服务站点,获得来自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学会会员等专业人员的一站式服务。 基层服务点既要建得好,还要用得好。在建好主阵地的同时,该县还积极推动“站点”和“首席”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双轮驱动”,选派9名实践经验丰富的“首席”下沉到基层服务站点,在乡(镇、街道)成立“坐诊”工作室,在村(社区)设立巡回联系点,参与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有力地解决了基层优质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的难题。 今年以来,各基层服务站点主持或参与决策论证267次、风险防控65起、矛盾纠纷调处8000余起、信访积案化解163起,为基层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B坚持“双边组团”配强基层法律服务主力军 淇县朝歌街道居民赵某、王某原为邻居,几年前双方相约一起盖新房,其间,却因王家厨房油烟排放问题产生纠纷。随着时间推移,矛盾不断升级,双方在通风采光、燃气电线、空调安装等问题上互不相让,两家的问题一时成为村里的“老大难”。 获悉这一情况后,淇县法学会启动“一事一专班”机制,从县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中遴选3名“首席”组建“首席”讲法团,又从朝歌街道乡贤专家库中遴选擅长调解邻里纠纷的老支书、村里“五老”、邻居亲友等组建说事评理团,共同开展调解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双方最终放弃了过激诉求,表示不再阻碍对方的合法权益,一场纠缠多年的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据介绍,“‘首席’+乡贤”组团,以“‘首席’讲法定基调、乡贤评理捋脉络、亲邻叙情破心结”的联合调解模式,是淇县法学会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及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作用而开展的一项创新性探索。 所谓“双边组团”,一方面,组建分类专家库,按照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等8个方面组建“首席”专项小组,从8个小组选取符合需求的“首席”,由其领衔,遴选若干专家组建专业法律服务团队,提供重大法律问题的咨询服务;另一方面, 在村(社区)组建由法律顾问、法学会员、政法部门退休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社区工作者、“五老”人员为成员的法治乡贤队伍,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当基层服务站点遇到重大疑难法律问题时,启动“一事一专班”工作机制,由县法学会一名副会长带队,选派2至3名“首席”组建“首席”讲法团,由村(社区)选取1至2名调解能手、相关乡贤组建说事评理团,由两支团队组建成“‘首席’+乡贤”团,共同到一线开展联合调解。今年以来,“‘首席’+乡贤”团共解决基层重大疑难法律问题5件,效果显著。 C坚持“双向发力”唱响基层法律服务主旋律 金秋九月开学季,莘莘学子在军训场上挥洒汗水。淇县法学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联合相关单位举办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淇县第一中学,为1200余名军训新生送上了一份法治大餐。 前端发力,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化解矛盾纠纷于无形;后端发力,有力服务科学决策和法治实践。近年来,淇县法学会坚持“双向发力”,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最关心关切的法律问题,坚持前后端双向发力,以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为阵地,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和法学会会员,在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培训等法律服务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作用。 聚焦一般性矛盾纠纷和苗头性问题,前端发力。淇县法学会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及法学会会员纳入到综治网格中,推动加入村(社区)微信群,主动参与日常矛盾纠纷化解;创新乡土调解品牌,打造“老邵工作室”“老偏工作室”等一批符合基层实际的法律服务品牌,为群众释法析理、答疑解惑。 聚焦复杂疑难法律问题和顽固性问题,后端发力。坚持“首席”与村居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互补”发展,积极参与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有力服务科学决策和法治实践。 同时,发挥法学会会员集中优势,开展“法治基层行”活动,成立“宏正服务团”“护航服务团”“送法服务团”“百姓服务团”等结合自身优势和行业特点的专业工作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高品质法律服务。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960余名普法志愿者参与其中,举办法治讲座116场,开展各类普法宣传203场次,提供法律服务281次,普法受众对象达到7.8万余人次,共发放宣传材料8.5万多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力地推动了法治淇县建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