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9-18
2024-09-18 第16版:检察天地 大 |  中 |  小 

亦师亦友亦兄弟

作者:□潘正军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836
    我和张玉华相识于2001年。那天,他打来电话(那时我们都没有手机),第一句话就是:“潘老师好,我是(郑州)市检察院宣传处的张玉华,仰慕你很久了。”我赶忙打断说:“张老师好,喊我小潘就行,老师可万万担当不起。”“能者为师嘛。今天拜读了你的大作,写得真好,我是从公诉部门刚调过来的,对写作完全是门外汉,以后还要多向你学习。”第一次通话,张玉华的谦虚、执着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2年7月,我和张玉华有幸参加了人民日报社在云南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上课时我们同桌,住宿时在同一个房间,几乎形影不离。张玉华比我大十来岁,平日不苟言笑,但我俩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不过在“原则”问题上,我们都比较倔。一次因为拍摄角度问题,我们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张玉华虽是半路出家的宣传人,但他对工作的炽热非常令我敬佩。每写好一篇稿件,他都不辞辛苦,骑上自行车,奔波于郑州各家媒体。我劝他用传真或发邮件,他“嘿嘿”笑着说:“只有面对面和记者、编辑交流,才能学到真本事,取到‘真经’。”
    张玉华平日里温文尔雅,但发起脾气来,是相当的火爆。那时宣传工作考核得极严,每个季度都要把报纸杂志发表的稿子原件送到市检察院审核。一次我刚过去不久,一个区检察院的年轻人抱着一摞报纸进来。张玉华带着老花镜,一篇篇地详细过目。猛然,他提高了声音:“这么个豆腐块,能有1000多字?”年轻人辩解说:“应该差不多吧。”“什么叫应该差不多,这是纯粹的弄虚作假,全部拿回去,核对好了再来报!”年轻人悻悻地离开了,我则暗自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张玉华退休的当天,打电话和我告辞,我一阵唏嘘:“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
    随后我们联系得慢慢少了,但他始终关心着巩义市检察院的宣传工作,也一直关注着我。有一次,他专门托人给我带回了两瓶他在北京买的纯正二锅头。那一刻,暖流涌上心头。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和张玉华是在宣传工作中建立了信任,在信任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在友谊的基础上升华为重情重义的兄弟。亲爱的兄弟,祝你一切安好。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