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7-09
2024-07-09 第11版:平安濮阳 大 |  中 |  小 

清“风”化人今古传

——清丰县以孝道文化赋能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创新探访

作者:□河南法制报记者贾鹏虎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2996
阅读提示
    清丰县是“中国孝道文化之乡”,历史源远流长。
    隋朝时期,有一卖烧饼的男子,每天打出的第一个烧饼必给父母先吃,几十年如一日。任达官贵人出高价,男子皆不外售头炉烧饼。因男子孝行纯笃,弱冠时被举为孝廉。虽官方屡召,其却不仕,安居布衣,继续孝敬双亲。男子母亲去世后,他在坟旁垒屋一座,守孝三年,每天饭前向母亲祭奠罢自己再吃。这个孝子就是张清丰。他是我国文明史上的小人物,却以孝道流芳后世。从唐朝开始,张清丰的名字就被作为县名,这就是现今的濮阳市清丰县,以孝谨闻天下,已逾千年。
    进入新时代,孝道文化在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中有了新的“解码”。2019年以来,清丰县司法局依托孝道文化资源优势,从最能引起社区矫正对象共鸣的孝道切入,锐意改革,扎实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该局在全省率先实施“队建制”改革,创造性启动“孝道正心”教育项目,带头成立社区矫正局,率先开展社区矫正官试点,示范引领社区矫正工作现代化发展。2022年1月,清丰县社区矫正工作改革荣获濮阳市改革创新二等奖。2023年10月,清丰县“孝道正心”教育项目被省司法厅命名为“全省首批社区矫正教育帮扶项目示范点”。今年1月,该局被表彰为全国“黄丝带帮教”工作先进集体。今年4月,清丰县社区矫正局荣获“全国社区矫正机构先进集体”。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千年古城,感受这里的新时代孝道之风、文化之润、法治之力和创新之变。
孝道文化成风化人
    在清丰县县城西南部的孝道文化广场,一座“舜”的塑像耸立。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他的故事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塑像背后,有一条精心设计的“孝道法治文化长廊”,东西南北4个方向,分别展示着清丰县不同时代的孝道故事。漫步长廊,宛若穿越古今。其中,人民调解员李冰的故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李冰13年悉心照顾瘫痪母亲、带母出嫁的故事曾经感动一座城。
    受孝道清心正气的启发,清丰县司法局充分挖掘孝道资源,聘请李冰为兼职人民调解员,从最能引起社区矫正对象共鸣的孝道切入,定期邀请她为社区矫正对象讲课,用她的故事激励社区矫正对象,使他们转变认知,提升德行,从而达到悔过自新、回归社会的教育矫正效果。
    李冰在15岁时,母亲因脑出血全身瘫痪,父亲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离家而去。李冰没有向生活屈服,选择了退学照顾母亲。李冰打过零工、捡过垃圾、蹬过三轮车,后来到敬老院做了一名临时工。适婚年龄,很多人上门提亲,李冰知道母亲离不开自己,她唯一的择偶条件是允许她带着母亲出嫁。这个决定使李冰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好姻缘。
    2015年,李冰找到了理解她的伴侣,男方对李冰说:“咱们结婚吧,婚后我们共同挑起照顾老人的担子。”李冰带着母亲出嫁,在孝道之乡清丰县传为佳话。
    李冰的故事对当地人影响非常大。清丰县法院原院长韩军曾在一个离婚案件调解过程中讲述李冰的故事。“当时,我只是把李冰的故事给当事人讲了一遍,并建议让李冰调解当事人的矛盾。闹矛盾的夫妻俩认真听完李冰的故事后表示,相比之下,觉得自己太不孝顺了,回去就冷静下来谈一谈,不再闹离婚了。”一起因婆媳矛盾闹得天翻地覆的离婚诉讼案就这样被化解。
    因危险驾驶罪被判刑的刘某,觉得自己只是喝了点酒,不能把他当成罪犯,一直不配合社区矫正工作。李冰对他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刘某终于意识到自己因醉驾让父母担心,因判刑让父母蒙羞就是不孝。此后,刘某不仅开始主动配合社区矫正工作,还在特殊时期积极捐款捐物。
    为充分发挥孝道文化成风化人作用,该局每周都会组织举办一次孝道文化讲座,让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学习。有一次在开展情景教学的时候,安静的人群里突然传出哭声,大家循声望去,原来是社区矫正对象王某在哭。王某边哭边说:“朋友都说我是个孝子,因为不想让老母亲受气而失手将邻居打伤。气是出了,但是我也被判了刑,而且邻里之间成了仇人。现在看来,我这才是大不孝啊。”王某平时不太服从管教,但此时的他当即表态,一定积极接受社区矫正改造。后来,王某主动赔礼道歉,与邻居和好,还介绍邻居家的孩子到自己开的店里打工。他出差在外时,邻居也开始主动帮他照顾老母亲。解除社区矫正后,王某给该局工作人员送来一面锦旗,感激地说:“是你们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
    据了解,近3年来,该局收到社区矫正对象送来的锦旗20多面,接纳社区矫正对象志愿者十几名,涌现出积极参加社会募捐的社区矫正对象70多名。
    每到夜晚,清丰孝道文化园就变得灯火通明,广场上,四面八方来散步的群众络绎不绝,但记者发现这里的卫生并不脏乱。“我们不需要雇人来打扫卫生,因为人手多用都用不完。”该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社区矫正对象都自愿报名当了志愿者,解矫之后还经常来这里打扫卫生。
锐意创新善作善成
    文化之浸润,清丰得天独厚,但新时代的清丰司法行政人并未停止探索创新的脚步。
    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社区矫正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对推进社区矫正法治化专业化提出了具体要求。该局深入推进新法的实施,依托孝道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大胆探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监管教育水平。
    成立“一局一中心”,实现机构实体化。2019年初,该局在全省率先实施“队建制”改革,在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的基础上,组建了4个中队,取代司法所成为社区矫正执行主体。2020年底,该局成立了社区矫正局和社区矫正执行中心,分别划定行政编制5名、事业编制19名,创立了“一局一中心”双矫正机构模式。两个机构合署办公,设立矫务室、法治室、调查评估组和4个责任区。双矫正机构模式一举解决了执法主体问题和承接能力问题,增强了执行力和配合度,大幅提升了工作效能。
    启动矫正官试点,实现队伍专业化。2021年4月,该县在全省率先启动矫正官试点,把矫正官岗位设为5个层级。社区矫正中心实行总矫务长负责制,责任区实行矫务长负责制。矫正官队伍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专门设计了制式服装,配备了执法车辆。目前,矫正官队伍有38人,平均年龄36岁,本科以上学历占70%,实现了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强化阵地建设,实现社区矫正智能化。该县对社区矫正中心重新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一平台五系统两终端”智慧矫正系统,实现了报到自助化、管控精准化、监管智能化、指挥可视化和办公移动化,成功创建为“河南省智慧矫正中心”,并顺利通过司法部第一批“智慧矫正中心”验收。
    在该局智慧矫正中心,记者见到了正在和社区矫正对象通过系统视频连线的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正通过“豫在矫”App进行人脸识别签到。不仅如此,该中心还可以让社区矫正对象实现在线请假、在线教育、心理评估等。
    系列机制改革创新以来,该局努力实现“监管好、教育好、帮扶好”的目标,全县未发生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也未发生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现象,群众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越来越高。
    履践致远,善作善成。新时代政法工作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该局用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智慧、天然的优势,深入推进社区矫正改革创新,实现了机构实体化、队伍专业化、流程规范化、矫正智能化和帮教多元化,经验频频叫响。
    谈及体会,清丰县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永超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做”:“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坚持做,而且是做深、做实。我们每周都在开展帮教,社区矫正中心利用率非常高。为更加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全省推行队建制的时候,清丰县已经率先升级为矫正官制了,这被称为队建制2.0版……”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