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7-09
2024-07-09 第08版:行走万里黄河报道法治中国 大 |  中 |  小 

甘肃:法治筑生态屏障创新促绿色发展

作者:□河南法制报记者仲晓菲王富晓吕栋梁/文图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3894
    被执行人在指定地点补植苗木
    洮河林区法院巡回审理一起盗伐林木案
    法律宣传
    督促整改
    白银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开展排查工作
    靖远县若笠乡文冠果种植基地果树长势喜人
    甘南藏族自治州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复绿补植造林点
    6月23日,“行走万里黄河报道法治中国——沿黄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融媒报道甘肃段采访活动”在兰州启动。此次采访活动聚焦沿黄有关市州和部门单位依法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创新实践以及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的经验成效和典型事迹,生动讲述水源涵养、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污染防治、防洪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的故事。
    地处黄河上游的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流经全省913公里,其60%的水来自兰州以上河段。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坚决担好上游责任,彰显上游作为,着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黄河流域甘肃段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功能出现积极变化,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绿色转型发展稳步推进。
1 河岸新绿——林区修复进行中“易科执行”引导“毁林人”变“造林人”
    洮河林区是全国九大林区之一,是甘肃省唯一的连片天然林保护区,其生态意义不可言喻。林区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十分困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如何既能惩罚破坏者又能修复生态资源?
    6月24日,记者在洮河林区法院了解到,易科劳役制度的试行,在依法打击涉林刑事犯罪的同时,坚持生态环境恢复性司法理念,将罚金刑转换为抚育幼林、补植复绿,引导不少罪犯由“毁林人”变为“造林人”“护林人”。
  “涉林罚金刑‘易科执行’是洮河林区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特色,不仅有利于林区生态健康发展,服务绿色林业经济新常态,还有利于执行生效判决,破解了罚金刑执行难这一难题,促进了林区法院执行工作再上新台阶。”洮河林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范武平介绍说。
    2020年1月,该院办理的杨某某非法占用农地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入选全省法院十大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为涉林刑事案件补植复绿的“易科执行”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补植复绿”提升山水生态颜值
    站在卓尼县桑布沟苗木补植点,放眼望去,满目青山绿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020年7月,洮河林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仁某某等人盗伐林木及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一案。
    据检察机关指控,2017年7月份,被告人仁某某、拉某某、苏某某携带油锯、斧子擅自进入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巴保护站224林班,盗伐活松树117根,并制成117根松原木非法出售给桑某某(另案处理),10多天后,仁某某再次伙同拉某某、苏某某在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巴保护站209林班,用油锯盗伐活松树107棵,并将107根木材非法出售给尕某某(另案处理)。经鉴定,仁某某等3人两次盗伐国有林区活松树224株,合计立木蓄积为154.26立方米,数量特别巨大,应当以盗伐林木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仁某某等3人盗伐林木的行为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除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外,还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林区法院审理后,以盗伐林木罪判处3名被告人8年至5年4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不同数额的罚金,同时判令3名被告人按照生态修复方案异地补植云杉苗木2239株,恢复林地面积13.14亩,并对补植的林地管护3年保证成活。判决生效后,因仁某某等3人服刑,其家属开始在指定地点补植苗木。
    近年来,洮河林区法院遵循“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工作思路,依托“易科执行”试点工作经验,通过依法审理刑事、民事以及公益诉讼案件,落实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联合林区检察院、森林公安局等单位,落实补植复绿地块,编制设计书,科学选择林地及树种苗木,建立了固定的苗木补植点8个。截至今年5月,共补植苗木4.43万株,恢复林地面积260多亩。
特色审判筑牢黄河生态屏障
  2 法治护航——创新机制推动中
“法官,一定要给我们做主呀!这是我们村20多个村民的联名起诉状,我们要起诉一个公司,他们把垃圾填埋在我们的承包地里了……”不久前,康乐县村民马某来到甘肃林区中级法院信访室,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份有许多红色指印的起诉状。
  “案件受理有严格的层级规定,你们的案子要到临夏市法院去立案。如果林区中级法院直接受理你们的案件,那就违反了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的相关规定了。”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信访室工作人员向马某解释,并为他提供了诉讼指导服务。
    2023年底,甘肃省高级法院经最高法批准,发布了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区域调整公告,将原来“点线面”相结合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甘肃模式”变更为集中管辖模式下的“1+1+5+9”的环境资源案件管辖模式,即甘肃省高级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指导监督全省环境资源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林区中级法院集中管辖基层法院审理的环境资源案件二审、再审审查及再审审理工作;5家林区基层法院集中管辖张掖、庆阳、陇南、天水、甘南的一审环境资源案件;省内其他9市(州)府所在地基层法院集中管辖辖区内应由基层法院管辖的一审环境资源案件。
    变更后的管辖模式实现了对全省14个市(州)环境资源案件的全覆盖,同时一审环境资源案件也实现了跨区划集中管辖,建立了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环境资源案件管辖机制,既符合生态环境因素的系统性、流域性、流动性的特点,也确保了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统一、正确适用,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法院智慧。
法律监督守护黄河秀美安澜
    黄河干流兰州段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趸船,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一度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截至2021年,共有趸船27艘,大部分船体占河道空间较大,长期固定在黄河岸边,如遇洪水、大风等极端自然灾害,严重影响行洪安全。不仅如此,不少趸船从建造之初就出租给餐饮企业使用,但缺乏厨余垃圾、废水处理功能,存在违法排污,污染黄河生态环境的风险隐患。
    2022年1月,兰州市检察院对此立案调查,随后向市水务局、市交通委制发检察建议书,指出了保护母亲河、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性,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加大整改力度。检察建议发出后,省、市检察机关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与相关行政部门多次磋商,厘清历史成因,明确各自职责,研究执法难题,推动趸船治理从“各自为政”到“齐抓共管”。
     由于时间跨度长、历史遗留问题多,整改工作困难重重。兰州市检察院持续跟进监督,协同推进治理。截至2023年11月,10艘趸船通过黄委会行洪安全验收予以核验保留,并就船舶码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监管等方面的职责予以明确,其余17艘被依法拆除。
  “黄河宁,天下平。”据兰州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张磊介绍,为推动黄河流域兰州段大保护、大治理,该院建成公益诉讼大数据平台和法律监督数字模型,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建立拥有180多名队员的公益诉讼志愿者和观察员队伍,全面构建“数字护河”新模式,着力打造“黄河水清、水润兰州”检察品牌。截至目前,该院共数字化收集研判各类线索80多条,成功办理了兰州黄河草地公园码头违规停放采砂船等公益诉讼案。
3 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治理中“白银实践”实现绿色与发展共振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保护上游生态环境、向下游送去一河清水,是白银市对母亲河的责任,也是对“同饮一河水”的下游省域的承诺。
    2022年,白银市抢抓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的机遇,围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系统布局区域再生水的生产、输送、调配和利用等全流程、全链条,努力实现节水与增效同频、绿色与发展共振,高质量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地。
    6月26日下午,记者在白银区吊地沟生态湿地项目现场看到,人工潜流湿地土方开挖、基础砂夹石换填等工作已完成,项目初见成效。据悉,人工湿地项目只是白银市全力打造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的一个缩影。白银市成立由生态环境、发改、住建等部门组成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围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再生水调蓄及输配设备和再生水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谋划重点项目,系统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取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效。
  “试点项目建成后,全市三县两区城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区域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再生水调蓄库塘水质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Ⅳ类水质标准。”白银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自桥介绍道。
“靖远力量”完善水环境治理体系
    夏日的祖厉河畔,绿意盎然,不少居民群众沿河漫步,欣赏两岸美景。
    河道是水环境的“血管”,治理好河道,能最直观地改善流域生态。为持续改善河道面貌,完善区域内防洪体系,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沿岸耕地安全,近几年,靖远县加快实施祖厉河流域入河口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不断提升工程区域的生态涵养能力。“祖厉河入河口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056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有河道垃圾清淤9.96万吨,生态护岸11.74公里,生态沟渠5.2公里,生态隔离带0.27平方公里。”靖远县水利水保勘测设计所所长魏周龙介绍说,项目于2023年9月28日开工建设,预计今年9月底完成所有建设内容。
    据了解,该项目以生态防洪为基础,以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为核心,通过疏浚整治河道、加固堤防,结合生态隔离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流域水环境治理体系,提高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为促进祖厉河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靖远县还在若笠乡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由靖远县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乡镇、合作社等单位,通过治理荒山、治理撂荒地等方式,种植文冠果、蒙古冰草等经济类林草,使若笠乡草原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逐渐发挥,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