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07-20 第12版:法治文苑
| 大 | | 中 | | 小 |
|
|
种玉米 |
|
|
作者:□李东红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286 |
|
|
|
扫码看更多内容 前几天,身体有些不适,去医院检查的时候,见到了一个老家同是扶沟的医生老兄。 “现在老家的玉米长得咋样了?”他知道我经常回去,一边给我诊断着,一边问道。 其间,我们谈到了老家,谈到了玉米,还有老家的人。他说他在老家的时候种过玉米,对玉米的感情很深。 在俺老家,都称玉米为“苞谷”。那个年代,种玉米除了吃,还可以卖钱,所以,麦子收过以后,家家户户种的秋作物大都是玉米,不像现在,啥挣钱种啥,比如瓜果、大豆、蔬菜等。 其实,我对玉米的感情也很深。 唐代诗人李绅诗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年,还是上小学的时候,麦子收过以后,娘带着我去地里种玉米。怕我受累,娘用铁锹在前面挖小坑,让我在后面放玉米籽。骄阳下,酷热难耐,娘全神贯注地干着活,只是偶尔用挂在脖子上的一条白毛巾擦一擦满脸的汗珠,然后弯着腰,继续干活。 整整一天,玉米种完了。因为干旱,为了确保玉米出芽,第二天一大早,娘就起床要去浇水,见我也要去,娘说:“浇水这活儿太累,你别去了,在家写作业吧。”说完,娘提着一个水桶走出了家门。看着娘的背影,我有些心疼。地头边,有一条小河,我知道,娘是要一桶一桶地从小河里提水的。 娘中午回到家里的时候,满身的疲惫,汗水把娘的头发粘到了脸上,脸上还有几个小泥块。 生活,永远不会辜负勤劳的人。没过多久,玉米出芽了,默默地在阳光下生长着,伴着风,还有雨。后来,玉米长到了齐腰的高度,也到了该施肥的时候了。 还是一个上午还是一个上午,娘、我、姐,还有刚嫁到俺家的大还有刚嫁到俺家的大嫂,去给玉米施肥去给玉米施肥,两个人一组两个人一组。也许因为大嫂个子也许因为大嫂个子大,有力气有力气,娘让娘让我和大嫂一我和大嫂一起。施肥施肥,是一个人在玉米是一个人在玉米根部用铁锹挖个小坑根部用铁锹挖个小坑,另一个人在后面放一小撮化另一个人在后面放一小撮化肥。 夏天的玉米地里,没有一丝儿风,闷热,热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路边的树上,知了不停地叫着。 因为施肥要不停地弯腰,不一会儿,我就有些受不了了。 “孩儿,你别干了,歇歇吧。”娘走过来,用毛巾擦了擦我额头上的汗,心疼地说。 “不,我要继续干活。”短暂休息后,我从地上站起来,和娘她们继续施肥。 娘见状对姐和大嫂说:“东红这孩子倔强,啥都不服输,像我。”说完,娘笑了,笑容灿烂得像路边那朵叫不出名字的小花。 一个上午,施完肥后,娘、姐、大嫂我们几个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边,开着很多小花,都张嘴笑着,我掐了一朵红色的,戴在了娘的头上,姐和大嫂哈哈笑起来。娘,也笑了。 洒下的汗水,变成了玉米成熟后的金黄。宋代诗人单人耘曾经写下玉米收获的场景:“顶山十月秋如锦,晓露初晞风乍凉。陌上人喧包谷熟,村边烟散柿林黄。”大意是:十月的山顶,秋天像画一样美丽,早晨的露水伴着风有些凉爽,地里的玉米熟了,收玉米的人声喧嚣,村子周边,烟气漂浮,柿子林黄了。 到了收获的季节,依然是娘、姐、大嫂和我,在比人还高的玉米地里,掰下玉米…… 上次回村里,我专门到正在生长的玉米地里看了看,当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再过不久,今年的玉米就要成熟了,我还想回去掰玉米。只是,娘不在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