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06-13 第16版:法直播
| 大 | | 中 | | 小 |
|
|
@所有高考生和家长高考之后,这些事很重要! |
|
|
作者:□河南法制报·法直播记者杨淑芳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454 |
|
|
|
扫码了解更多内 202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6月8日,我省公布了今年高考的成绩查询时间。根据安排,6月25日,河南高考放榜;6月26日起,考生即可分批次在网上填报志愿。那么,在等待查询成绩的这段时间,考生和家长有哪些注意事项?高考填报志愿要规避哪些误区?一起来看。 1这些东西,既不能“晒”也不能丢容 高考结束后,不少考生喜欢拍些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晒”到微信朋友圈。记者在此提醒考生和家长,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有6样东西不要“晒”: 一是准考证。高考结束了,准考证务必保管好。如果考生把准考证“晒”到朋友圈,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很容易被复制。 二是身份证。即使对身份证号码和姓名作了模糊处理,但在稍懂图像修复技术的不法分子手里,很快就可以恢复或加以改造利用。 三是考生号和密码。考生号和密码是整个高考期间使用最多的号码,高考成绩查询、录取结果查询、体检结果查询都需要输入。 四是成绩单或成绩查询页面。考得不错的考生“晒”一下成绩似乎可以理解,但这类照片同样会暴露考生号、姓名等重要信息。 五是高考志愿填报纸质表。 志愿填报除了要在网上操作,还需要考生填写纸质表格并签字确认。有的考生为了留念,会对纸质表拍照,但切记千万别“晒”出去。 六是录取通知书。“晒”录取通知书信封或封面还可以,对内文不要“晒”。考生的照片、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录取专业甚至大学学号都在上面,如果被不法分子掌握了这些信息,考生被诈骗电话骚扰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2高考志愿填报,这五大误区请避开 每年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时,有哪些误区需要避免呢? 误区1:只看分数报志愿——重要依据是排名而非分数 高考出分后,考生不能只看分数报志愿,而要参考个人在全市的排名,分析大学和专业组的具体情况,科学填报。具体来说,查到高考分数后,考生和家长先要有针对性地搜集数据,以往的考生可能要参考最近五年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分数的大致走向。 误区2:眼睛紧盯热门专业——选专业应以兴趣能力为基点 所谓的热门专业并没有标准,而是具有相对性和时代特征。如果一味盲目追求热门,则很有可能陷入“入学是热门,毕业成冷门”的尴尬局面。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保持对热门的理性。 误区3:不服从专业调剂——避免“滑档”造成“高分低就” “滑档”,是指考生一心想读好大学,过高地估计或忽视了自己的分数所能报考的大学层次,结果导致所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分数都不够,出现档案没有投递到所报考的所有志愿的情况。 “退档”是指虽然考生的档案已经被投递到某大学,但是考生没有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出现:(1)相对于考生所报考的具体招生专业(类),考生的分数较低;(2)考生体检不合格,所填报的招生专业(类)体检受限等情况,大学无法录取该考生,导致考生档案被退回的情况。 很多家长往往认为“平行志愿提档不退档”,却忽略了“体检合格且服从专业调剂”这个前提。 误区4:进了大学再转专业——建议考生慎重选择合理规划 对大部分考生来说,转专业是可行的,但需要花费一定精力和时间成本,希望考生慎重选择,合理规划。 误区5:死磕征集志愿“捡漏”——应理性对待高招“复活赛” 在高招录取期间,如当前批次高校招生计划未完成,将根据情况征集考生志愿。征集志愿和下一批次志愿不冲突,它的填报和录取都在下一批次志愿填报和录取开始前进行。填报征集志愿的考生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超过当前批次分数线且未被录取。已经被高校录取的考生不能参加征集志愿。 征集志愿填报是个重新洗牌、考生重新排队的过程。在征集志愿的填报与录取中,专业分数线可能降,也可能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