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2-14
2022-02-14 第05版:法眼观澜 大 |  中 |  小 

警惕洋品牌持续收割我们的智商税

作者: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121
    近日,韩国衣恋集团在中国的注册公司衣念(上海)时装贸易有限公司,以次充好被罚。据报道,该批次羽绒服成本价为75元/件,专柜标价却高达1598元/件,吊牌溢价竟高达20倍。北京市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其处以罚款14382元。据统计,衣念(上海)时装贸易有限公司近两年累计被处罚款总金额为24.6万元,此前还因羊毛大衣不含羊毛被罚。
    其实,近年来关于洋品牌或者假洋品牌在国内市场销售的种种违反商品生产销售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欺诈行为多有发生,并且引起了国人的关注。有志之士无不呼吁,在加强对洋品牌不法市场行为监管治理的同时,人们应该从思想上放弃对洋品牌和假洋品牌的“迷恋”,从行动上防范洋品牌的权益侵害。
    2021年9月,“加拿大鹅官方旗舰店”实际经营者希计商贸有限公司因虚假广告,被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罚款45万元。该商品内的主要填充物是普通鸭绒,却被宣传为北美某地域的特产鹅绒,动辄却要卖上万元一件。
    紧接着,又发生了加拿大鹅在国内的“双标”退货现象。网友发现,多个奢侈品牌在中国销售存在退换货政策“双标”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对售出商品提供退换服务本是国际通例,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何以多年来只能享受缩水打折的售后服务?还搞出了线上、线下有别?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某些国人对于国外奢侈品大牌有着较高的信任度和容忍度,将之视为财富、时尚甚至身份的象征,迷恋追随者众。某些洋品牌也因此自视不凡,对售后问题漫不经心。
    不仅洋品牌,在中国销售屡屡上演歧视有理的把戏,而且近些年来一些假洋品牌也大行其道,浑水摸鱼。一些原本在中国境内注册或拥有的,但是在商品名称和包装宣传都明示或暗示消费者其来自国外的品牌。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相关商品因成本较低等因素而导致价格相对低廉,从而让多数洋品牌成为奢侈品。奢侈品厂商的地域“双标”,从产生的原因来说,一个在于消费者的主权意识不够,另一个是品牌商“看人下菜碟”。
    无论是洋品牌或者假洋品牌,一些企业总是会想方设法牟取暴利,甚至采用不道德或违法行为欺骗顾客。这从另一个侧面暴露出我国监管体系仍存在漏洞,同时警醒国人对洋品牌的迷恋也该有所醒悟。
    进入新时代,在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的大环境下,任何社会单位和组织,都必须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活动。因此,在中国做生意,任何企业、任何品牌都没有特权,那些与我国的法律规定不符的“特殊规定”“中国特供”等政策根本就是无效的,纯属霸王条款,都必须受到理性的消费者的抵制和法律法规的制裁。
    同时,笔者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增强民族自信心,做到理性消费,拒绝盲目的品牌崇拜和炫耀性、攀比式消费,面对经营者的傲慢与偏见要敢于说“不”,遇到消费侵权行为要积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