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10-08 第13版:追寻初心 中原记忆
| 大 | | 中 | | 小 |
|
|
杨靖宇在信阳的革命活动(上) |
|
|
作者:□河南法制报记者马国福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884 |
|
|
|
核心提示 杨靖宇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的艰苦环境中与日寇血战,为全民抗战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功绩。他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最后一刻。杨靖宇在东北抗日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而他早期在豫南的革命生涯却鲜为人知。近日,河南法制报记者赶赴豫南,追寻杨靖宇的英雄足迹。 一以贯之 杨靖宇本姓马,名尚德(又名清顺),字骥生,1905年2月13日生于确山县李湾村,1926年秋加入共青团,1927年5月在确山县从事农民运动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杨靖宇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8年5月2日,豫南特委召开各县代表会。会后,杨靖宇以特委巡视员身份到信阳巡视工作,并从事恢复党组织的工作。”信阳市浉河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廖家宽说,“他在信阳工作的时间是短暂的,但信阳人民永远不会忘怀。” 信阳党组织在1927年遭到严重破坏。杨靖宇到信阳后,通过织袜厂地下党联络员徐炳兰找到原县委的几名同志,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使遭受破坏的党团工作得到恢复。1928年5月末,经过重新登记的同志已有80多人。 1928年7月7日,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黎光霁到信阳巡视工作,与杨靖宇等人谈话,决定召开县委扩大会议,组建新的中共信阳县委,由杨靖宇任书记,并对信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7月13日,杨靖宇等人经研究,决定按照行动大纲积极开展农村斗争。 “当时,白色恐怖十分严重,敌人正在豫南四处缉捕杨靖宇。”廖家宽说,“为了便于工作,他将名字改为张贯一。张是随母姓,‘贯一’表示要革命到底,‘一以贯之’。” 武装斗争 杨靖宇担任县委书记后,主持作出关于信阳工作的决定,指示以工人运动为中心开展工作;领导洋河等地的农民斗争,普遍发动群众;在反帝及民众运动中恢复城市工作;“发动反日运动,组织广大群众并给群众以政治指导”。 1928年秋冬之际,在县委和杨靖宇的领导下,信阳地区群众斗争此起彼伏,有工厂党支部组织工人进行的驱逐恶霸流氓厂长的斗争,有党团员在全城散发传单和张贴标语的斗争。省立第三师范党支部按照杨靖宇的指示,通过发动群众和民主选举,掌握了校学联的领导权,后又以校学联名义组织学生,抗议校方借修建礼堂搜刮民财。这些斗争都为群众赢得了利益。 同时,杨靖宇一如既往地重视武装斗争。黎光霁于1928年7月10日和杨靖宇一起参加了信阳县委常委会议。会议作出6项决定,明确提出要“造成乡村割据局面”。这是杨靖宇和河南党组织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实践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决定内容还包括开始城市工作、建立乡村的苏维埃等。 “中共罗山县委遵照由黎光霁和杨靖宇确立的工作方针,以宣化店为中心,发动群众与反动地主、官府开展斗争,建立农民武装。”信阳市史志办原主任李吉光说,“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宣化店成为新四军的主要根据地之一,是1946年中原突围的出发地。” 艰苦朴素 “杨靖宇在信阳的时间不长,但他生活艰苦朴素,作风平易近人,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廖家宽说。 杨靖宇初到信阳时,住在一家磨坊里,房间又小又暗。不久,为了工作需要,他又在三里店徐家大湾的徐延曾家找了一个住处。 “出身农民家庭,又经过革命斗争锻炼的杨靖宇,从不考虑生活条件的优劣。所以,他一到徐家,就住进徐延曾、徐德曾兄弟俩住的耳房,并与他们同睡一张床。”廖家宽说,“在饮食上,他提出一切从简,对每餐有菜有汤的生活总感到过意不去。”他常对主持家务的徐德曾说:“小徐,家里没有别的客人,不要太破费了。”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穿戴也十分简朴。除了工作需要外,他一直穿着自己带来的衣服鞋袜。 杨靖宇在徐家居住的日子里,和徐家的大人、小孩相处十分融洽。他一到徐家,就让同辈人对他以“老表”相称,对徐延曾的母亲、妻子也十分敬重。他那时工作十分繁忙,常常早出晚归,但只要有空闲,就同徐家人闲谈聊天,有时还和徐德曾下棋。 杨靖宇性格沉静持重,但对徐家正在上小学的弟弟、妹妹却十分亲热,常和他们一起嬉戏玩耍,用一些游戏和打比方的方法启迪他们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认识革命的道理。一次,他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说:“这4个手指最小的一个被压在下面,它如何出头呢?”徐家的弟弟、妹妹天真地说:“把上面的3个砍掉,小手指就出来了。”他听了很高兴,进一步启发弟弟、妹妹道:“我们闹革命,现在人很少,就像小手指一样被压在下面。要翻身,就要扳倒帝国主义、官僚、地主阶级。”他边说,边逐个扳弯了食指、中指、无名指。这样难以理解的问题,经他一比画,徐家弟弟、妹妹茅塞顿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