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5-19
2021-05-19 第08版:启航新征程 大 |  中 |  小 

淅川盛湾:红色基因代代传

作者:□河南法制报记者吴元成孙梦飞 通讯员吴浩雨 姚鹏程/文图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2115
    淅川县横山红色革命纪念地﹃影壁墙﹄
    青年时期的马水平
    徐振华和妻子樊秀云
    鄂西北与豫西南交界的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是一方红色土地。历史上,盛湾镇紧邻湖北省,在宛西、鄂豫陕边界的革命斗争中,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作为中共淅川革命历史岁月的重要组成部分,盛湾老一辈党员干部前赴后继,和盛湾人民一起作出了巨大牺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今年五一前夕,淅川县横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在盛湾镇横山村揭牌,再次勾
    起了人们无尽的回忆与思念……
1点燃星星之火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进途经淅川,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的率领下,于11月初到达宋湾区(现盛湾镇)的顾家营、吴家营、马湾、柴坡、焦皮凹、马川、兴化寺等地休整。红四方面军总部和鄂豫皖中央分局机关就驻扎在宋湾区。红军部队纪律严明,战士进村不扰民,还帮老乡干活。军爱民,民爱军,红军的一举一动改变了村民的观念和看法,也点燃了盛湾人民的革命星火。
    这片红色热土曾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1979年,盛湾镇至少有81名烈士永载史册。
    在淅川县横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先烈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充满理想的革命情怀、勇于牺牲的大无畏气概,鼓舞感染着前来参观的瞻仰者。
2核桃沟红军后人
    在盛湾镇白亮坪村核桃沟的山腰,住着一户人家。河南法制报记者见到了今年50多岁的红军后人——王根道和他的哥哥。王根道的父亲叫王聚德,1912年出生,年幼时跟随做生意的父亲住在淅川县李官桥镇(丹江沿岸四大名镇之一,修丹江口水库后被淹)卖盐、卖布匹。王聚德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改嫁到了盛湾镇张沟村。王聚德在湖北参加红军,1934年跟随红军开始长征,后来被部队留到地方工作。
    1940年,王聚德辗转回到淅川县李官桥镇,加入黄从书组织的农民武装队伍。1941年,宋湾农民起义失败后,他只身来到白亮坪村,在核桃沟隐居下来。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他与刘条菊结婚。
3宋湾农民起义
    1938年8月,中共淅川工委农运负责人周尚杰(化名周涤尘)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借助地形优势,隐蔽于盛湾镇横山村,发动群众,开展活动。1939年,宋湾村的宋藩舟担任首任中共淅川县委书记。
    作为淅川新民主主义革命高潮阶段的活动中心,不到4年时间,中共淅川县委成立了14个党支部,其中9支就诞生在盛湾。至1941年,这里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为此后开展敌后抗日工作做了必要的思想和组织准备,让这片土地成为淅川乃至豫西南红色革命的摇篮。
    1941年11月,中共地下党员周尚杰、黄正夏、马水平等人在宋湾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反动派为了破坏革命运动,相继捕杀了大批共产党员与先进人士,激起了群众的无比愤慨。在周尚杰、马水平等人的带领下,宋湾红色农民起义一夜打响,掀起了淅川的革命高潮。
    虽然宋湾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但是锻炼和考验了一大批淅川革命志士,激励了淅川共产党人同反动势力斗争的决心,那种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为淅川之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4横山“影壁墙”
    盛湾镇横山村作为淅川红色革命发展壮大的摇篮,南山之上的巨石“影壁墙”恰是一个时代血与火的象征。为了追忆那段红色历史,盛湾镇专门召开了“影壁墙”下农户后人座谈会。
    与会年龄最大的当属徐振华,他虽已90岁高龄,但思维清晰、口齿清楚。徐振华的岳父樊青山在“影壁墙”下安家,在横山活动的地下党骨干常去他家里吃饭。
    徐振华回忆说:“民国三十年(1941年),横山村的樊青山、石振山、张文山、吴新营、吴新忠、周文杰、周文青,周湾村的周尚杰,马湾村的马水平,田川村的胡连科,马山根村的马青彦、马士彦,李官桥村的黄从书、石尧、杨建基,以及湖北的黄正夏(后任十堰二汽负责人)等,秘密在这里开会,并举办骨干培训班,在宋湾农民起义中牺牲的刘兴汉、欧振德、聂凌汉都在这里参加过培训。”
5淮海战役老兵
  “我叫李秀斌,1932年生,今年90岁。盛湾镇黄龙泉上店村12组人,黄龙泉的事儿我都知道。”4月13日,记者采访了盛湾镇老兵李秀斌。
    他说:“当时日军驻在盛湾,抢老百姓粮食,他们喜欢吃牛肉,见牛就杀。日军让我洗弹药箱,我洗不干净,他们就踢我、骂我。”
  “日本投降后我当了兵,打过襄阳,在襄阳打了9天9夜。当时我在刘邓部队,二野,襄阳司令康泽被我们俘虏了。”李秀斌说,“部队到南阳方城整训,只撇下我们。我是6纵队17旅49团卫生队看护二班的。其他9个纵队去支援打郑州,我们打豫西牵牛战,来回牵制敌人。后来我们赶到南阳,经独山,过白河,绕道漯河、周口,到达安徽的双堆集。刘伯承说:‘黄维有轱辘走的是弓背,我们走的是弓弦。’刘、邓首长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口袋阵,围歼黄维兵团。敌人企图突围,李德生速派我们49团增援。经过反复冲杀,我们夺回了马小庄阵地,经过4天奋战,一举活捉了黄百韬。”
  “当时我们一个班10个娃子(战士),一颗炮弹下来,埋了7个人,就只剩下我们3个了……”说到这里,老人眼眶湿润,哽咽起来。
    如今,这些革命先辈们留下的红色基因,仍在代代传承。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县先后有30多万移民外迁安置,关停了一大批可能污染水源的企业。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勇担当为国家的情怀,如沿着干渠北上的丹江碧水一样,汩汩涌流,令人回味。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