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4-26 第09版:中原警声
| 大 | | 中 | | 小 |
|
|
“一村一警”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
|
|
作者:□河南法制报记者张杰/文宁晓波/图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2917 |
|  | | 智慧公安助力“一村一警”工作 |
|
|
|
核心提示 “一双脚量遍轩辕古地……”在“中原戏曲第一村”之称的新密市城关镇高沟村,台上,村民用戏曲传唱着社区民警的故事,台下,到任不久的新密市公安局局长姬勇斌正在该村调研“一村(格)一警”工作。 “少发案、不发案,是检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一村(格)一警’工作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变化,全市发案数连续7年下降,我们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姬勇斌表示,2021年,他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持续深入推进“一村(格)一警”,努力在巩固基层政权、服务乡村振兴中取得更大成绩、作出更多贡献。 7年来,我省公安机关持续推进“一村(格)一警”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全省建成标准化警务室7806个、警务工作站4.3万个,“一村(格)一警”在中原大地遍地开花,公安机关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党建引领深度融合基层治理 党建引领,把党的建设和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一步预防纠纷、化解矛盾,是河南公安机关深化“一村(格)一警”的显著优势。 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两年前,省委组织部、公安厅、民政厅联合发文,全面推行驻村(社区)民警(辅警)在村(社区)党组织或村(居)委会兼职制度,实现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与“一村(格)一警”工作有机融合,形成加强社会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工作合力和长效机制。目前,全省共有8452名社区民警、34756名社区辅警进村(居)两委班子,兼任覆盖率达100%。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奋力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新时代法治公安建设”……2020年12月21日,是兰考县公安局坝头派出所“一村(格)一警+党建”活动日,身穿警服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纷纷深入田间地头,张贴标语横幅,开展法治宣传,指导平安创建和矛盾调处。 鹿邑县赵村乡刘楼村曾是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村。为更好地开展工作,赵村派出所指派家就在刘楼村的党员辅警王焕新担任该村驻村民警,并兼任支部副书记。王焕新到任后,积极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针对村治安状况混乱、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等问题,从规范党内生活和健全制度入手,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带领村干部积极开展生活环境综合治理,组建义务巡逻队开展夜间巡逻,协调建设村级公共视频平台,短时间内村两委班子工作水平明显提高,被群众选举为村委主任。2018年年底,该村被县委政法委首次评为“治安模范村”。 新密市城关镇甘寨村,是全国文明村、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社区民警进入村两委班子,既维护治安又帮我们工作,村里治安好了,矛盾纠纷调解好了,我们才能聚精会神带领全村群众集中力量抓生产,经济发展自然也就上去了。支持‘一村(格)一警’就是支持我们自己的工作。这些年村里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荣誉,社区民警立了头功。”甘寨村党支部书记胡进财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 警调对接矛盾调解多元联动 “每化解一个矛盾,社会发展的根基就会更稳一点,我们与群众的感情也会更深一些。”新密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社区民警周玉芳深有感触。有一个老上访户,周玉芳对他讲理说法,用心关爱他,积极为他申请社保和医疗救助,不仅打开了他10余年的心结,也成了他最信赖的人。这位群众找到周玉芳,表示从此不再上访。 我省各地公安机关以德治为支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常态化、矛盾纠纷化解多元化。目前,全省所有社区警务室和工作站都设有矛盾纠纷调解室,开展“警法联调”“警调对接”,打造了开放多元、联动融合的矛盾化解新格局,实现了德治和法治相互联合相互促进,切实做到了矛盾不上交。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在兰考县公安局坝头派出所,有一个很接地气的调解室——“讲理堂”。该所选用群众威信高、公道正派的乡贤人士和党员群众组成村民理事会,建立“讲理堂”,将家族家风、道德约束、法律惩戒等因素融入日常矛盾纠纷调解,实现了已发生的矛盾纠纷不再激化、已调处的矛盾不再反复。 该所所长尚高伟告诉河南法制报记者,随着坝头各项事业的发展,矛盾纠纷呈多样化发展趋势,邻里、婚姻、婆媳等矛盾突出,他们还牵头组建了“道德大讲堂”,邀请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等代表以身说教,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目前,已发展为以传授传统文化、孝老爱亲等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家园大讲堂”,参与群众2.1万余人次。 2020年,河南通过社区民警、辅警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13.2万起,化解111.9万起,化解率达98%以上。 “作为乡镇社会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一村(格)一警’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护航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新密市城关镇党委书记冯俊亚表示。 科技赋能插上智慧翅膀 华灯初上,新郑市龙湖镇的夜色璀璨,美轮美奂。这是一个全省很有名气的乡镇,实有人口70万人,流动人口是户籍人口的7倍多,企业林立,高校众多。 这样一个治安状况复杂的地方,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却一直排在全省前列,平安秘籍是什么?带着疑问河南法制报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我们辖区‘一村(格)一警’已推出3.0版——精准化社区警务,基层基础更扎实,打击防范更精准。”新郑市公安局龙湖派出所所长孙东亮憨厚一笑,一语道破天机。 “红袖标”巡逻队、邻里守护、商户联防……河南公安机关紧紧依靠各种群防群治力量,推动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新郑市公安局龙湖派出所马玉璞警务室就建在华南城市场内,面积200余平方米,7名民警、辅警,分为便民服务区、消防宣传区、安防教育区和多功能办公区,功能不亚于一个小型派出所。该警务室围绕党建、人力、技术、服务四要素开展工作,整合物管、保安1000余人,形成了“社区小警务、安防大团队”巡逻防控“金字塔管理”工作模式。河南法制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该警务室还在小区和商场显眼处建立了10个警民联络点,将警务触角进一步延伸到群众身边。 加强智慧公安建设,河南公安机关充分依托现代化科技手段,为“一村(格)一警”赋能添力、提供支撑。 林锦店小区常住人口8320人,是龙湖镇林锦店村拆迁安置的社区,也是新郑市首批警民共建安防小区。走进该小区,环境优美,秩序井然,人脸门禁、微卡口摄像机、人脸抓拍摄像机、热成像摄像机、违停摄像机、高空抛物摄像机……这些全时空覆盖的公共视频,和社区人力警力完美结合,打造了平安和谐的美丽家园,在更大层面上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河南警察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原治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王龙天表示,7年来,“一村(格)一警”的实践充分证明,河南公安机关真正嵌入了社区和农村,构建了社区治安治理的新框架,为各类多元主体发挥作用提供了制度化的渠道和平台,探索了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社会化新路子,建立起由公安主导、全社会多元共同参与的全天候、立体化、全覆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体系,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警务共同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