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3-29 第05版:河南政法英模先进事迹报告摘登
| 大 | | 中 | | 小 |
|
|
用生命诠释法官之爱 |
|
|
作者:□宣讲人:河南日报记者 周青莎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2492 |
|
|
|
李庆军 中共党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原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在审判一线工作25年,他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所办案件无错案、无引发缠诉案件。2014年被确诊为尿毒症后,他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坚守岗位、敬业如初。2018年9月,李庆军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4岁。其后,他先后被人社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追授“全国模范法官”、被中共河南省委追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被中宣部确定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大先进典型。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河南日报记者周青莎,河南日报是最早深入报道李庆军事迹的媒体,我很荣幸通过媒体的力量,让这位普通法官的故事走出河南,走向全国。下面我为大家讲述记者眼中的李庆军。 家中透析 只因“怕耽误工作” 在确诊为尿毒症的那四年里,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边治疗边坚持工作。 四年里,他一天审查案件十几件,每周接待几十位当事人。他大把吃药,日渐消瘦,但办案量在全庭名列前茅。 2018年9月1日,是个周六,李庆军像往常那样记录完一天的工作,合上日记本。6点30分,他在省法院的考勤机上留下最后的影像,离开办公室。26天后,他因尿毒症病情恶化,再也没有回来。 我记得采访时第一次去李庆军家,推开卧室门就愣住了,这里更像是医院的一间病房。屋里有股淡淡的药味儿,墙边堆满成箱的透析液,口服药多得拿盆子装。两个特殊的“床头柜”,一个是用来保存针剂的小冰箱,一个是用来加热透析液的台式培养箱,床边还架着紫外线消毒灯。这里,就是李庆军每天做透析的地方。 他的妻子马凤实告诉我,李庆军每天必须6点起床,做第一次腹膜透析,中午回来做第二次,下班后做第三次,晚上11点多再做第四次。我问她为什么要选择自己做腹膜透析,她叹了口气,顿时眼圈红了:“血液透析一周得去四趟医院,庆军怕耽误工作。” 在他家桌子上,我看见一摞厚厚的笔记本。马凤实说,这是李庆军留下的日记,在办公室找到的。我数了数,一共19本。除了少量生活片段,大部分是记录工作,一写就是11年。 2008年8月20日:“赶公交车时确实跑不动,医生嘱咐不要上班,下午又来上班。” 2016年5月14日:“周六,中雨,到单位批了30多个案件,6点回家。” 2011年3月3日这天的日记很长,其中这样写道:“近日身体特别不舒服,感觉要出大事。我不愿亲人为我担忧,给他人带来精神压力。我尽可能弱化自己的病情,装作若无其事,我想像常人一样享受生活。班要继续上,工作要继续干……” 争分夺秒 办起案来忘了自己 换肾手术前两周,日记记录了一次他去北京检查身体的行程。来看看他是怎么争分夺秒的:4点50分起床,赶6点多第一班高铁,到医院11点。下午4点多回单位,见当事人。 在日记中,我发现有几页字迹很潦草,而那段时间正是李庆军病情加重的时候。即便这样,他还在日记中琢磨着怎么办好案件。看着这些日记,我真的不敢相信,这是一位重度尿毒症病人。 为了节约时间,他经常坐夜里10点多的火车去北京检查,第二天检查完直接回单位上班,把落下的工作补上,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因为做透析,他经常带着早饭去单位,很多次又原封不动带回来。马凤实埋怨他,他总是那几句话——“今天接待了好几拨当事人,没时间吃”“今天忙着开庭,来不及吃”“今天感到恶心,吃不下”…… 同事们见他脸色不好,问他,他总轻描淡写地说:“没事,一点儿小问题。”然而,那四年,他每天被恶心、腹胀、疼痛折磨,血压一度高至200。可办起案来,他什么都忘了。 马凤实劝他休假,他却说:“大家手里都一堆活儿,我不干,别人就得多干。再说,当法官不办案还有啥价值?” 在他生命最后8个月,李庆军审判团队办理了全庭三分之一的案件,而他,是办案最多的那个。整理遗物时,拉开他办公室的抽屉,一个塞满了药,另一个全是没吃上的早餐。 公正无私 道是“无情”亦有情 李庆军出生在王屋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他经常跟家人感叹,一个农家子弟,能走出大山,上大学,做法官,自己特别知足。他说:“咱除了会办案没别的本事,办好一个案,社会上就少个纠纷,我这辈子啊,值了!” 公正处理好每一个案件,是李庆军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他有句口头禅:“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越是扛着大包小裹来的,咱们越要倾注更多的精力。” 有位老人叫周光华,与一家房地产商打了几年的官司。她觉得自己连律师都请不起,很是担心。在听证会上,李庆军严肃地说:“不管是谁,不管什么案子,都得依法办!”后来,经过审理,老人拿到了期盼已久的胜诉裁定。采访时,她对我说:“每次见到李法官,他都给我端茶让座,耐心听我说话, 从来没有不耐烦过。”回忆打官司的那段经历,李庆军带给她的不仅是公平正义,还有亲人般的温暖。 得知李庆军去世,老人赶了几百公里来到郑州。她带着一篮土鸡蛋,在女儿的搀扶下走进李庆军家,颤抖着手抚摸遗像,忍不住泪流满面:“李法官啊,俺再也见不到你了,这鸡蛋多想让你尝尝啊!” 在当事人眼中,李庆军是个好法官,可在老家人眼里,他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不管是发小,还是老师,甚至是亲舅舅,为案件想让他打个招呼,他都决不开这个“口子”。每一次有老家人为此来找他,他都是好言相劝:“法律上的事我可以给你分析,但是说情打招呼可不行。”对方临走时他还嘱咐:“生活上有困难尽管说,我在省里,工资高。” 精神永存 激励更多后来人 采访中,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李庆军如此坚韧、执着?为什么一个普通的法官,这么多人怀念他?从最初的不解,到逐渐明白,再到被深深地震撼。 在人生的天平上,他为人民投掷千钧,为自己却没有放上一发。李庆军很平凡,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 李庆军的事迹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和河南省委的高度评价,周强院长和王国生书记先后作出批示。中央政法委向全国政法系统发出向李庆军学习的号召,并组织了李庆军先进事迹巡回报告。 李庆军虽然已经走了,但他的精神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人。作为记者,我经常去河南各地采访,从许多政法干警身上,都能看到李庆军的影子。千千万万个“李庆军”,默默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向李庆军致敬,向更多平凡而坚守初心的政法人致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