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1-08 第13版:法治文明系列钩沉
| 大 | | 中 | | 小 |
|
|
名相伊尹:辅汤建制“一德”治国(上) |
|
|
作者:□河南法制报记者马国福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3038 |
|
|
|
伊尹,这位中国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政治家之一,经历了从奴隶到宰相的传奇人生,成就了辅汤灭夏的不世伟业,留下了负鼎说汤的政治佳话,传下了五就汤夏的神秘事迹。他用自己独特的政治智慧,注释了“一德”的治国思想。他认为天命无常,天命是靠不住的,执政者一心为民的德行才是治国的基础,执政者只有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治国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贤能国相可法之人 伊尹(约公元前1644年-1544年),姒姓,伊氏,名挚,洛阳人,生活在夏末商初。伊尹是商朝杰出的政治家,曾辅商灭夏,助商设制,一度主持商朝大政,管理国家大事。因此,他的名气很大,广为天下人所知。后世称他为“商元圣”,即商朝第一圣人。 为了探寻伊尹的治国理政思想,近日,河南法制报记者走进嵩县伊尹故里纸坊乡,探访伊尹祠。山峦起伏间,几间古朴的瓦房映入眼帘,这便是伊尹祠。洛阳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王治涛介绍说,伊尹一生成就卓著,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历史上有史料明确记载的华夏第一位贤能国相。伊尹以天下为己任,倡导勤政廉洁,不因私利而枉法,成为历代清官的楷模,毛泽东认为伊尹是“可法之人”。 公元前1616年,“汤始居亳”,“亳”就是今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与洛阳隔水相望,属于今天说的河洛地区。因为商汤的国家只是很小的一块地盘,它要扩大领土,就只好先从邻国葛国开始。“伐葛”是伊尹归汤后向汤王献的第一个正确可行的计策。 从夏桀二十一年到夏桀灭亡,在10年的征伐中,伊尹参加了所有的统一战争,最终俘获了夏桀,完成了兴汤灭夏的大业。 “伊尹辅汤固商主要分两个阶段,商汤在世时期和商汤去世时期。”洛阳理工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赵壮道介绍说,第一阶段是辅汤建制。商汤在世时期,伊尹辅佐商汤健全了各种政治制度。 商灭夏后,商汤即位,定都南亳(又称东亳,在今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至坞墙镇一带)。商汤即位后,作《汤诰》劝诫诸侯勤勉于政事,让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建立规章制度。商汤改正朔,易服色,尚白,开始朝会诸侯。商朝政治制度的确立,防范了夏朝势力的反扑,稳定了民心,巩固了商政权的根基。 伊尹一生雄才大略,精通治国之道。在建章立制方面,他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经济上“铸金钱”。铸金钱方便了百姓生活,让百姓互通有无进行商业贸易,以发展国家经济。第二,在政治上“制礼乐”。制礼乐就是制定国家礼仪、国家用乐制度,使整个国家文明有序,有章可循。第三,在法律上“定献令”。定献令就是制定各种法律制度,管理官吏,治理百姓,使统治者廉洁清明,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第四,在建都方面“迁九鼎于商都”,树立商朝中央政权的权威。第五,在思想文化上倡导“一德”。倡导“一德”,实际就是提出了当时商朝的核心价值观。伊尹在他的《咸有一德》中对此进行了阐述。伊尹认为,德是一种主观的修养与客观的实践,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尺度,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一德”提倡的是“一心一意”“一心一德”,而不是“三心二意”“二三其德”,这种“一德”的核心价值观能够使统治者树立正确的治国理念。 “第二阶段,佐商固政。”赵壮道进一步分析说,“伊尹不仅辅佐商汤健全了政治制度,还帮助商朝五代君主巩固政权,最终成为五朝元老。商汤死后,他的儿子外丙、仲壬先后即位,共在位7年,伊尹担当辅政的重任,实际掌握着朝政大权。此时商朝的统治渐趋巩固。” 放逐国君 摄政治国 仲壬死后,伊尹拥立成汤的嫡长孙太甲即位。 太甲在宫中长大,自幼富贵,不知前辈创业艰难,性情贪玩,经常沉溺于歌舞,对朝政大事不感兴趣,连祭祀祖宗的仪式都不想参加。于是,伊尹一连写了《伊训》《肆命》《祖后》三篇文章,教导他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然而,太甲不听劝谏,在位的第三年就忘乎所以,认为自己身为一国之君,所有人都应服从于他。他任性、跋扈,甚至以暴虐手段欺压百姓。伊尹见此情形再三规劝,提醒太甲作为一国的君主,应当行为检点,但是太甲毫无收敛之意。于是,伊尹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摄政治国,将太甲放逐到成汤坟墓所在地——桐宫,要他早晚面对祖父成汤的坟墓,跟着守墓老人学习成汤订下的法律制度,听守墓老人讲述成汤创业的艰难经历。他想通过这种手段,教育太甲以自己的祖父为榜样,勤俭为本,不要败了家业、国业。这就是著名的“伊尹放太甲”。 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一边摄政治国,“以朝诸侯”,一边继续对太甲进行耐心教育。他谆谆教诲太甲:“不要坠失先祖之命,自甘堕落。就像田猎时要弓弩张开瞄准以后再放箭一样,治理天下也要审时度势,然后再发号施令。”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幡然醒悟,并深为自己过去的放荡行为而悔恨。他在桐宫附近关心老弱孤寡之人,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也变得勤勉了许多,感觉应当做的事情就立刻去做;同时,他也变得检点了许多,感觉不应当做的事情,不仅自己不去做,看到别人在做也立刻加以制止。一晃三年过去了,太甲完全变样了。于是,伊尹亲自率领文武大臣,捧着王冠和王服,将太甲迎接回首都亳城,恢复了他的王位,并郑重地将政权重新交付给他。从此,太甲牢记教训,励精图治,修德养善,天下诸侯心悦诚服地归顺,百姓也得到了安定的生活。《史记·殷本纪》对此有详细记载。 伊尹为了表彰太甲的改过自新,写了三篇《太甲训》,赞扬他的良好品行和仁厚施政的理念。太甲死后,其子沃丁继位。伊尹历事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朝,在沃丁八年去世,享年100岁。 “伊尹是个尊王不唯王的人。他尊重君王,怀有帮助君王平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大志。”赵壮道不无感慨地说,“他认为君王也会犯错误,也需要教诲。能让一个失德君王改邪归正,弃恶从善,是他治国才华的体现。伊尹是个文人,是个研究治国方略的学者,是个敢于逾越常规又忠心耿耿的大臣,他的人生追求是佐明君治天下,从来没有流露过要成为君主的野心。” 知人善任任官唯贤 伊尹还有句名言是:“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伊尹认为,要治理国家,除了君主要身正,身边的大臣也要贤能。要治理好国家,君主仅靠自身还不行,还要学会识别贤能的人,选拔贤能的人来管理国家。 《说苑·君道》记载了商汤和伊尹的一段关于君主识才和选贤的对话。这段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君主怎样识才。成汤问伊尹怎样识别人才,伊尹回答说:“以前尧舜禹辨识人才各有自己的办法,如尧是看看人就能辨识出他有没有才能,舜是用用人才能知道,禹是当某人办事成功了才任用他。他们采用了不同的识别贤能人才的方法,也都获得了成功,不过有时也会有过失。如果没有具体的办法和标准,任凭自己意气用事,想用谁就用谁,必然会酿成大错。因此,按臣的想法,是先试用,看这些人能不能发挥才能智谋,然后再加以重用,这样就可能万无一失了。”第二,君主怎样选贤。关于怎样选拔官员,伊尹说,君王必须有好的官员辅佐才能治理好天下,即使尧舜禹这样的明君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贤能的官员帮助,他们关心百姓的仁厚政策也不能得到推行。因此,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谨慎选择官员,选择官员时务必德行与才干为先。真正贤能的人,要给他高官厚禄,有时要破格重用,让他们尽心尽力辅佐国君、治理国事,从而使百姓感受到君主的仁德,享受到恩惠。当年,虞舜就是这样左有禹、右有皋陶的辅助,不用奔波劳累就能治理好天下。这就是任用贤能之士的效果。 “伊尹这种任人唯贤的思想,在奴隶社会时期等级制度盛行的政治气候下提出来,是难能可贵的,这种思想对后世政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赵壮道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