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7-10 第15版:法治文苑
| 大 | | 中 | | 小 |
|
|
不放弃自己 |
|
|
作者:□王德义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409 |
|
|
|
20世纪80年代,我曾是一个高考落榜生。 那年名落孙山的惨败,将我的心刺得鲜血淋漓。至今触摸这道伤疤,仍有一种隐隐的痛楚和遗憾。 说心里话,高考之路没走通,对于我这个农民家庭的孩子来说,似乎再难有第二条出路。 高考落榜,我苟且在一个镇办工厂,苦闷彷徨,仰望苍天,不停地追问:路在何方? 记得那是9月初的一天下午,厂长见到我,不容置疑地说:“德义,听说你有点儿文采,给报社写封表扬信,夸夸来咱厂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吧!” 向报社投稿?我一下子蒙了。在一位老师的指点下,我硬着头皮,连夜赶写了一篇表扬稿,十分忐忑地寄往报社。 谁知,时隔一个星期,《焦作日报》“读者来信”版以《乡镇企业欢迎这样的大学生》为标题,全文刊登了来信。我的名字赫然变成铅字。 宋厂长当着很多工友的面,拍着我的肩膀自豪地说:“瞧瞧,咱们厂也有一个大秀才!”领导的鼓励,同事的羡慕,一下子激发了我写作的兴趣。 以后的日子,我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投稿。我的散文、小小说、言论、通讯、消息等不同体裁的稿件,一篇篇变成铅字。 就这样,我渐渐树立起自信,好运也不断降临:先是被安排到厂部办公室,接着被济源市公安局破格聘用,到交警支队做宣传工作,随后被沁阳市检察院破格录用,成为正式干警,没多久又成为该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办公室主任。 展现在我眼前的,似乎是花团锦簇。 于是,我脚步开始轻飘起来,心也膨胀了。每天,两袖清风,一肚酒精,写作热情越来越淡,渐渐地和曾经给我巨大力量的各级新闻媒体生疏了,每天周旋在无谓的应酬和喧闹中。 一场猝不及防的打击袭来,犹如当头一棒。检察院干部制度改革,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我落选了。 一下子从幸运儿跌入万丈深渊。屈辱、不平、抱怨,我心情坏透了。而此时,似乎全世界都抛弃了我,每天面临的是,背后的数落,当面的冷言冷语。 就在我借酒浇愁、无颜抬头做人之时,《焦作日报》《河南法制报》《检察日报》的编辑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先后找到我,给我安慰,给我鼓励,希望我放下包袱,继续写稿,靠努力工作再次赢得尊重。 温暖的鼓励,使我又拾起笔,继续勤奋写作,不间断地向报社投稿。 用一技之长做拐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我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一路走来竟然留下许多成绩。我在全国各级新闻媒体刊登各类体裁文章上千篇,同时,在国内公开出版《深度关注》《人在迷途》《讲好我们的故事》等有关法治、哲理、心理等题材文学专著10部,主笔策划个人品牌书4部。 实力赢得了尊重,勤奋再次获得了信任。我跌倒后再次走上办公室主任岗位,接着又被焦作市检察院倚重,负责全市检察宣传报道工作,并因为写作成绩突出,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记个人一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6次,还被聘请为大学客座教授,成为河南省检察官文联委员会委员。后来,我成为一名专职检察作家,实现了时间的自由和事业发展的自由。在一心一意从事青少年法治健康心理等方面的写作之外,我还经常到曾经无缘深造的大学,用自己的所学所感,向大学生们传播现代法治理念。 守一种信仰蓬勃向上,凝一股力量野生成长。人生匆匆,不觉已是半百。回望所走之路,我庆幸有一种不服输的坚持,让我这个当年的落榜生越走越踏实,越走越亮堂。 一场高考,确实能改变不少人的命运,但它绝对不是人生成败的分水岭。 我承认高考落榜,确实是人生的一种失利。但是,我要说,只要不放弃自己,有一种不服输的勇气,不去停止人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就没有被世界抛弃,仍然可以活出一种自己想要的模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