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5-19
2020-05-19 第15版:法治故事 大 |  中 |  小 

给自己“找事儿”

作者:□河南法制报记者李晓玉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354
  “小山,最近怎么样?上网课还适应不?疫情对家里生活影响大不大?”2月底,灵宝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负责人王进给正在进行社区矫正的张山(化名)打电话,询问他近期的情况。
    得知他一切顺利,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妈妈做家务、打理工作上的一些杂事,王进很欣慰,及时对他进行了鼓励。
    考虑到他是单亲家庭,母亲因为他犯罪的事情情绪很不稳定,王进在之后的日子里又多番交代,让他体谅母亲,多替母亲分担。
●●主动揽事儿    2019年4月,16岁的中学生张山(化名)因涉嫌犯罪被批准逮捕。在对被关押人员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时,王进发现张山系在校学生,平时表现良好,且能够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从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惩罚为辅,教育为主”原则出发,王进迅速介入刑事和解。他联系双方当事人家属,就赔偿谅解事宜进行协调,促使双方达成了赔偿谅解协议,被害人出具了对张山的谅解书。王进进一步调查了解得知,张山在羁押期间表现良好,遂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最终作出了对犯罪嫌疑人张山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张山被依法取保候审。
    案件正常进入公诉环节,按说,王进的工作已经结束了。然而,在一次和张山谈话时,他发现了问题——张山显得特别灰心,眼中还含着泪。在王进的追问下,张山才说出,妈妈听说社区矫正只能在居住地进行,会影响他上学,对他说“既然这样不如让法院判实刑算了,早点坐完牢,早点儿出来去上学”。张山是单亲家庭,母亲在他犯罪之后本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绝望之下说出的气话,让张山也对生活丧失了信心。他以为自己真的要“蹲监狱”,很害怕。
    母子俩的绝望一下子触痛了王进的心。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看得出张山本质上是一个不错的孩子,只是母亲忙于工作,对他疏于管教,才使他走错了道路。有没有办法变更社区矫正地点?王进下定决心,要继续帮助这对母子,让张山早点儿走进校园,回归正常的生活。他查阅相关案例和其他城市的做法,提前与灵宝市司法局进行协调。
●●绝望中的贵人    刚开始,司法局有所顾虑,因为在前期的社会调查评估中,让张山在就学地接受社区矫正的方案没有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更改社区矫正地点,有比较大的风险。
    9月10日,灵宝市法院一审判决张山有期徒刑8个月,缓刑一年。
    王进依然没有放弃。他一次次协调,一次次找张山及其身边的人谈话,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在心中有把握的情况下,他提出由自己担保。他的认真和执着,打动了社区矫正管理科科长刘志祥。最终,刘志祥和王进“共同担保”,并在内部成立针对张山的矫正小组。
    矫正小组和变更接收地的司法所进行联系,多方协调相关事宜。
    听说孩子上学的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了,孩子的母亲既激动又充满感激,专门写了一首题目为《绝望中的贵人》的诗发给王进,感谢这位“给予我无私帮助的贵人,让我在困境中走出的贵人”。
●●他一贯如此  “过了严管期后,我们对张山的情况再次进行了评估,认定为社会危害性不大,及时变更了社区矫正地点,让他早日回到了学校。”刘志祥说。
  “王进这个人,很正直,很善良,也很有担当,工作特别认真。”刘志祥说,原本对王进来说,这就是一件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案子,但他为了孩子能够正常回归学校,做了太多额外的工作。
  “王进是一个喜欢自己给自己‘找事儿’的人。”刘志祥笑着说出的调侃的话,却是王进的同事对他共同的评价。而这,正是他做事精益求精、极端认真负责的表现。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