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4-03
2020-04-03 第06版:河南战“疫”的政法英烈 大 |  中 |  小 

大义无言

他们的奉献精神,在维护平安的奔走时留下背影,感动了社会

作者: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397
大义是毫无保留的捐献者
  “如果我牺牲了,就把器官捐了,让更多的人延续生命。”
    这是樊树锋留下的遗嘱,他奉献到毫无保留。家人帮他完成了最后的奉献。
    因为他的奉献,3个人的生命得以延续,两个人重见光明。
    在29年的从警生涯里,王明涛常常在家庭聚会、朋友畅谈时缺席,却从来不会在警察的岗位上缺席。
    身为阳城公安分局“疫情防控应急突击队”的副队长,王明涛坚守一线。怕他身体撑不下去,单位领导多次劝说,他才答应暂时住院治疗。但他牵挂疫情走势、辖区各防疫卡点的心却始终“在位”。
    2月中旬的一天,同单位民警谢翠翠接到王明涛从病房打来的电话。“他没有说自己身体康复的情况,反而转给我500元,让我一定捐到武汉。”
    同事们后来才知道,疫情期间,王明涛还通过社会爱心志愿机构捐赠了1000元,用于购买防疫物资。近年来,他每月9日都会通过社会爱心志愿机构固定捐赠,救助贫困学生,捐款额总计数万元。
    如今,他定向资助的大学生许丽霞,已经成为一名实习护士,奋战在抗疫一线。而曾经帮助过她、鼓励过她的好人“王叔叔”,却要在她以后的生活中“缺席”了。
    从警之路上第一次“缺席”的王明涛,在群众的心里永远不会“缺席”。人们会想起他冲锋在前的背影,想起他奉献爱心的笑容,想起他在防疫一线直面病毒的英勇,想起他憨厚的话语,想起他默默的付出。
大义是默默奉献的“螺丝钉”
    “少吃一顿饭不要紧,要是真影响任务的完成,那可就耽误大事了。”这是省公安厅公务车驾驶员赵建忠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白加黑”“5+2”是赵建忠的工作常态,经常“不着家”是他的生活常态。赵建忠怀着对爱人和孩子的愧疚,始终将工作放在第一位。经常为了任务牺牲休息时间的他,有时忙起来几个小时都顾不上喝一口水。
    受领驾驶任务1700余次,在外出差1900余天,安全行驶20余万公里……
    在静静走过的岁月里,这些数字是对赵建忠的工作最好的注脚。
    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后,赵建忠主动请缨,参与任务,驾车往返于郑州、长葛、长垣等防疫工作一线,保障防疫物资及时发放到位。
    “现在这个情况,时间就是生命,保障物资早一点到位,大家就少一点流血牺牲。为了那么多民警、辅警的安全保障,咱苦点儿累点儿不算啥。”从1月25日至29日,赵建忠不顾辛劳,从车辆准备到车辆检查,每项任务都细心扎实。
    1月29日晚,赵建忠再次赴长垣执行任务,因连续多日高强度工作,在返回前例行准备车辆时突发心梗,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
  “我先去准备一下车辆”成了45岁的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时间如白驹过隙。焦传文入警20年,从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到头发花白的中年人。
    他刚到看守所时主动到最艰苦的巡控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
    有几次,看守所领导认为巡控岗位昼夜辛苦,想给他换一个轻松一点儿的岗位,都被他以“我干得来,身体行”为由拒绝了。
    疫情防控期间,看守所领导知道他身体不好,几次找他谈话想给他调换岗位,但他都称:“没事,我身体好着哩,一点小毛病,能撑下来。”
    就这样,焦传文将生命最后的20多天时间都留在了一直坚守的第一道防线,轻活让给其他同志,苦活累活留给自己。他质朴得像一颗拧在最吃劲处的螺丝钉。
    在从警的13年6个月时间里,王瑞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
    全省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后,他顾不上照看70多岁的老母亲,也顾不上两个年幼的孩子,主动请缨坚守在疏堵保通第一线,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沿。
    ……
    一个个甘于奉献的故事,镌进岁月,成为时代的肌理。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